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干部教育学院 > 现场教学基地(情况介绍)

东莞教学研究基地

时间:2021-01-18 10:27:36 来源:本网 【字体:


东莞教学研究基地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穗深港经济走廊中段,北靠广州,南连深圳,东邻惠州。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初名宝安。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因在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

  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1985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现辖4个街道、28个镇。全市陆地总面积2460平方公里。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846.4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6万人。另有海外侨胞2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9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的先行地。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诞生。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以城乡一体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名城,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末已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前来投资,累计利用外资791亿美元,全球50家500强企业在莞投资项目86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及纸制品等支柱产业,培育出智能手机等新兴产业集群。“东莞制造”驰名中外,尤其是IT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我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智能制造“东莞品牌”初步打响。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制造业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版权示范城市等荣誉。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三连冠”,获得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四次获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

  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03年在东莞发掘出的蚝岗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这表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古人类已经在东莞繁衍生息。东莞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是著名的龙舟之乡、举重之乡、游泳之乡、龙狮运动之乡、民间曲艺之乡和全国篮球城市,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近年来相继建成了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市民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友善之城、志愿之城、好人之城、希望之城建设初见成效,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形象不断彰显。

  近年来,东莞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局工作,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加快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态势更加明显。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2.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65.3亿元,增长8.5%,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128.4亿元,增长17.5%,为近六年最快,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9.8亿元,增长9.4%,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进出口总额1.38万亿元、增长2.8%,其中出口增长8.5%,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东莞首次跻身“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前十强,外贸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三,政商关系健康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为54.2%和42.2%,同比分别提高1.9、3.3个百分点;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比56.7%,提高7.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5.6%;内销产值增长13.6%;一般贸易出口占比54.6%,提高3.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23.52亿元,同比增长8.5%,占GDP比重26.6%。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23.86万户,其中企业56.06万户,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R&D占比提升至3.0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883.32亿元、同比增长20.6%;全市高企数量达6206家,拥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36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获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174项、立项金额约2.83亿元,分别增长5倍、10倍。

  社会民生稳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657元,全年增长8.8%左右。“两抢”犯罪立案数在2018年下降八成的基础上再下降五成;首次获得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评第二名,“智网工程”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和“粤治——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