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教学工作

[教学体会] 对主体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6-12-31 09:35:12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经济学教研部

   近两年,我校的主体班教学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改革,无论是模块式教学改革、小组研讨式改革还是案例式教学改革,都起到了广泛动员老师和学员积极动脑,动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作用。

     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改革有两个方面的成效是特别显著的:从教学形式改革方面看,这些改革一改过去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忙,学员在台下记的单一方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使学员也走到台上,积极参与讲授。为了能在台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员也结合所学的和所要讨论的专题内容,课下结合当地的实践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准备,提高了学员的参与度。从实践调查改革方面看,做到了结合所学的专题有目的地去选点,从所选地点实际情况去思考所学的专题内容,改变了过去实践调查与所学内容脱节的状况。比如,今年11月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县域经济模块教学中,我部全体参与教学的老师与学员针对农民组织化问题,选择了广州白云区江高的江村作为调查农业产业化的调查点,教师和学员一同到江村去有针对性地了解情况,与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交谈,对农业产业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教师联系实际去思考农民组织化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来自边远地区的学员也对广州近郊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两年主体班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第一,主体班的教学一定要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比如我们经济学部教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县域经济模块的教师,有的原来就对县域经济、农村、农业经济学有一定的研究、积累,有的是在教学要求的压力下,深入研究县域经济、农村、农业经济的,在一年多的教学中,在与学员的讨论中,在各自的学习钻研中,他们都做到了教学促科研,科研助教学,通过模块教学的促动,他们先后在有关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一定深度的科研成果,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各种教学形式有各自的利与弊,比如,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有不利之处,但是它能够突显教师的研究专长,让教师结合自己过去的积累,对所讲的问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讲透。而其他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员的参与方面有其突出的长处,但容易出现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如何发挥各自的长处,回避其短处,是今后教学形式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员反映,如果光让学员讲,由于准备的时间短,加上可能发言的学员对所要讲述的内容并无前期的积累,因此出现了所讲的内容不够深入,其他学员认为浪费了到党校学习的宝贵时间。问题就在于如何才能把这两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可以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中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或者教师来回答,或者让有这方面专长的学员来回答。另外在学员参与式教学的各种教学中,都不能单纯以学员的讨论为主,在学员的讨论前,必须要有教师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辅导。这样,才能不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第三,在学员的组织方面,我们认为,如果可能,应该尽量把熟悉或从事一类工作(比如说分管某一方面工作的)学员安排在一个班,分组讨论时把这些学员分散到各个组去,这样就可以避免让学员讨论和讲述一些他们根本不熟悉的内容,以致于影响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对我校主体班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2006年12月)

 (原载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务处《教学情况》2006年)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