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教学工作

[教学体会] 黄华园初体验

时间:2012-09-20 20:19:02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许德友

.       广州的夏天很热,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从五月到十月,近乎半年的炎热,压缩了人们冷静思考的时间,却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因此,来到广东,我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想得少了,做得多了,动的少了,吃的多了,能量减少了,质量增加了,一年过去了,从78到87(单位:KG),体重的变化,说明了一切,这是初入黄华园必须要讲的第一件事。

        从去年七月到今年九月,来到党校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先是两个月的跟班学习,慢慢熟悉了主体班的教学,通过与学员的朝夕相处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大致了解到了学员的学习态度、理论水平以及知识视野,当然最重要的是获知了他们的培训需求,以及更好的接受讲课的方式,这些东西对我一直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上讲台给学员授课,首先你得准确把握学员的各种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就好像是你要卖东西,首先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党校组织新来的教师进行跟班学习,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当然如果能更深入地介入班级的事务会更好些,如担当类似班主任助理的职务,协助处理班级的事务,这样就能更主动地全面融入本期主体班,使得几个月的跟班生活更紧凑、更充实。

        站稳党校的讲台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要讲好一门专题课,更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大量的前期积累。现在的干部,自身的素质是越来越高了,高学历,年轻化,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较为开阔的视野,还有对相关政策的深入把握,他们自然对培训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就经济学领域的课程而言,其实难度和要求更高,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实用之学,而且现在的地方主政领导干部对经济的关注也是最多的,所以对他们的授课完全不同于在大学里给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你必须要在两个半小时内把一个主题讲的很透彻、很生动,既要把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出来,因为学员的知识背景千差万别,也要把当前的现状深入地剖析清楚,因为大致的情况学员往往也是知道的,教师所要做的是把学员原有的碎片化的认识整合成较为系统化的逻辑,而且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授课效果,授课内容要更生动,有货也得有料,这其实是一个说有多高就有多高的要求。

       作为一个受过多年经济学系统训练的我来说,理论学识问题不大,难在如何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分析可以用数据说明,难在如何把数字背后的故事说清楚。为了把要讲的课程备好,我前后断断续续准备了半年之久,最后在教研部内部通过集体备课和试讲,才算心里稍微有底,正式踏入主体班讲堂后,开始还是非常紧张的,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慢慢进入了状态,后面就彻底放松了,把自己准备的东西基本都发挥了出来,自我感觉总体效果算不上多好但也不坏。有了第一次,后面的就相对有了些讲台经验,基本可以把需要授课内容以学员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清楚,最后县处一班的评教满意率是100%,中青两个班也都在90%以上,首次在党校讲台上课总算过关,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党校教师向学员干部传递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解读,更要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党校教师除了是宣讲者更是一个研究者,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有权威的解读,同领域的研究是讲课内容的根基,研究得好不一定能讲好,但研究得不好,一定讲不好。

        对经济学领域的问题而言,更是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同时外在和内在各种因素又时刻影响着规律的运行,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这些因素变量会对经济均衡产生特殊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党校的经济学教师,要既能深谙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脉络,也能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问题,显然这要求我们能与外部先进的经济学研究进行交流和对话,而不是闭关自守,也要遵从经济学研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对所有学科进行“一刀切”,这需要我们的科研制度为此保驾护航。

        (原载2012年9月20日《南粤党校》)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