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组: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时间:2022-12-12 09:29:08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充分活化利用好广东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蕴藏民族复兴精神密码

  革命薪火代代传,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在这次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10月30日,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带领省委常委班子在广州瞻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革命遗址时也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革命故地、红色热土,重温峥嵘岁月,为的是要让全党始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从党的波澜壮阔历史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保持革命者的高度自觉,把老一辈铸就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代代传承下去。

  红色历史之所以被铭记,是因为它记载了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镌刻着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信仰,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中,一代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书写了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壮丽篇章;无数先锋模范以赤子情怀、忘我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抛洒热血。

  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抑或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均已熔铸为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成为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钙、思想之舵。

  广东红色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作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红色资源非常丰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是我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涌现过很多民族英雄和文化名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必须继承发扬好这些宝贵精神财富。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公布的《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显示,广东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513处,数量位居全国第四。属于市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量的57.1%,其中30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散布在全省各地,同时又在珠三角和潮汕等地区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这些革命文物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类型之丰富、影响之重大在全国范围内均属翘楚。从近代史上的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的民族觉醒浪潮,到大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粤北播下革命火种、东江纵队抗日壮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潮起珠江,广东丰富的红色资源几乎可以完整折射出整个近现代中国的缩影。

  革命文物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近年来,广东抢救和预防并重,开展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先后组织对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开展孙中山故居等一批革命文物的专项保护规划。整合革命文物、景区、平台资源,创新探索“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陈列展示—周边环境整治—红色旅游景区”的全流程建设模式,通过“红色+数字化”的结合,推出全省红色地图,空间化展示省内重点红色地标300余个,并引入场景模拟、MR技术、3D技术开展沉浸式展陈,打造“走读广东、粤游粤红”“万里红道”等旅游品牌,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主动前往革命遗址进行参观和学习。2021年,广东推出10条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3条线路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深挖精神内涵,赓续红色血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广东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科学规划,深挖红色文化根植岭南文脉的内在逻辑,建设具有南粤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体系建设,运用科技手段,丰富传播渠道、方式、方法,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赢局面。

  一是深挖精神内涵,加强整体规划。深入挖掘岭南文脉的发展脉络,通过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特征确定开发路径,同时串联同类型、同线路的地标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形成梯级精品品牌,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线路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珠三角地区打造广州起义之旅、农民运动之旅、改革开放窗口之旅等路线。深挖粤港澳三地的红色资源,通过溯源大湾区文脉,有效发挥对港澳同胞的辐射效应;利用粤东西北红色文化资源,串联各地红色旅游特色小镇,以点带面,将红色文化与农业资源、乡村资源、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等元素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红色+生态”“红色+乡村”“红色+人文”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助力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

  二是拓展表现手法,增强传播感染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受众年轻化趋势显著,年轻一代的受众更青睐影视剧、舞台剧等表现形式,以文艺精品为媒,更能促进文化认同唤醒集体记忆。近年来,不少热门的影视剧助推了新兴红色旅游景点快速出圈,如电影《八佰》、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李大钊故居、陈独秀故居、上海四行仓库、合肥延乔路等网络关注度均显著增加。这些经验启示表明,创作更多紧扣时代脉搏,创作有思想、有温度、高品质的红色文艺作品意义重大。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开展红色家书诵读会、红色夏令营活动、红色公益音乐演奏会、红色情景话剧等形式新颖的红色文化盛宴,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三是运用全媒体平台,构建社交型互动场景。一方面,在展览场景中,通过创新开发红色云旅游网站平台,将文物、文献、图片等红色文化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让红色经典与历史故事以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在剧场演出场景中,可以通过“5G+4K”技术实现线上演出与线下演播相融合,利用高科技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入手,配合声光电效果营造沉浸式剧场体验,将展览“活起来”,将场景“动起来”,为了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还可以利用“云包厢”“云打赏”“云助阵”“云导赏”“云解说”等功能,为受众创造出更多元和真实的空间,实现实时交互,使观众身临其境,真正沉浸式观看演出。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时代号角催人奋进。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砥砺品格、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继往开来,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本文系广东省委党校课题“全媒体视角下广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XYYB202104)的阶段性成果。执笔人:肖漪莹、闫骥爽、赵津羽、张雪峰]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3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