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王培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

时间:2023-03-27 16:55:41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必要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通过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实践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从未动摇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坚持,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使党的理论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契合点。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从价值论视角来看,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精神追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在相通。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用非凡的想象力让马克思和孔子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在“马克思的感叹”和“孔子的长叹”中深刻凸显出“中”与“马”之间的贯通。马克思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长叹一声:“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这其中的契合点有许多,如传统文化强调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内在相通性;又如传统文化中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以天下为一家”,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相通性;再如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强调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有内在相通性。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相一致。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这种具有先锋队特质的政党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贯通。如,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孟子讲的“君子”、汉代士大夫明确主张的“以天下为己任”等,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内在相通;又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下观,《论语》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中讲的“以天下为一家”等,与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以及和平发展理念内在相通;再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观念,与中国共产党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群众观内在相通。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指出:“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所应当地成为“中国式”和“中国特色”的重要向度,而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也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叙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国式”本身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特质,又具有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视角下,用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故事鲜明的中国特色,进而使中国故事为解决人类问题、回答世界之问提供有益启迪,展现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又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再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既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主张,又具有民族特征和世界意义。

  二是以现代化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度结合,体现在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等。从文化的实践角度来看,以现代化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基本遵循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方式方法上,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他还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强化“两个结合”的整体性与互动性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两个结合”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化视角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既要在文明对话、互学互鉴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又要高扬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凸出特性,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增强“两个结合”的整体性与互动性。

  一是要用整体性视角看待“两个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缺一不可,必须以整体的、联系的、系统的眼光理解“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为“第一个结合”,其中“中国具体实际”既包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及进入新时代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也包含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文化理念。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第二个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中的问题挑战。这就是说,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具体实际的时候离不开植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在结合传统文化时也不能忽视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两个结合”不仅是各自的结合,更要形成“结合的合力”,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时同向发力。

  二是要强化“两个结合”的互动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使“两个结合”实现更深度地互动,相互支撑、相互呼应、相互证成。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时认为,“我们可以更多地从中国的视角,立足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来思考”。在这里,他所指的中国的视角、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发展阶段,显然与“两个结合”深度相关。当“两个结合”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时,马克思主义必然既要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又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不断展开互动。以“共同富裕”为例,共同富裕既是“大同”“小康”“民本”“和合”理念的时代体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通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两个结合”在实践逻辑和文化逻辑上实现更深刻的互动。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