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林先扬: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时间:2023-03-27 17:02:07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四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总体上稳扎稳进促发展,2022年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持续释放出强大的驱动力与影响力,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

  将港澳优势与广东优势结合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新阶段高水平谋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将港澳优势与广东优势结合起来,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优势,需要通过国际化规则衔接,以市场化机制高效配置各种要素与资源,快速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经济体系。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以及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合作平台稳步发展,为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民生合作与发展提速,特别是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市民待遇全面落实以及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有助于进一步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空间平衡与协调是重大的支撑。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近3000公里,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空间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难点堵点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包括价值认同、制度创新、产业协同、民生保障和空间协调等在内的诸多难点堵点。

  一是“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认同有待增强。香港广东青年总会曾进行有关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调研,发现一些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认识不足,发展的融入度还有待提升,在广东受访的香港青年因有内地经验,认同度要比没有内地经验的在港青年高出许多。如何争取更多的港澳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发展大局将是重要的突破口。

  二是制度创新存在诸多不足。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强化深化合作与联动,离不开税制、法制、币制、机制、限制、管制、规制等深度衔接,如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在产业、文化、意识、社会、资源、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全方位深度融合。

  三是产业协同发展有待深化。粤港湾大湾区各地实体经济发展上都强调发展现代制造、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产业,区域间的产业、人才、资金、项目等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利于形成互动发展局面。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足、已建成联合创新平台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合作规则不匹配,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科教活动与港澳及国际化产业未形成合力,院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不够、产学研合作不足,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度低,成果转换速度较慢等;金融服务有待深化,存在金融产品多样化风险监管难度增加、资金跨境交流存在障碍、金融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且流通共享机制缺失等问题;国际人才集聚有待加强,表现在子女异地入学、医院异地转诊等跨境公共服务程序复杂、成本高昂,港澳专业人才对内地的职称制度还缺乏认可度,以及高等教育人口占比较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四是民生保障共享有待提升。粤港澳社保政策尚需关联,香港强制性公积金与内地社保制度无法直接关联,国家尚未出台医疗保险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转移至港澳的政策。如医保和社保互不认可,就医必须先自费支付再回原籍申请理赔,缴纳的社保难以用于异地养老。内地大部分医院都不接受境外医疗保险。港澳居民尽管有商业医疗保险,在内地看病一般仍需要自行解决医疗费用,这给港澳人士到内地就业、创业、置业带来诸多不便。

  五是空间发展存在失衡。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虽然总体上保持稳步发展,而且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也不难发现,总体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新阶段广东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也将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要以包括横琴、前海和南沙三大平台在内的诸多合作平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体系,全面支持港澳青年在创业置业就业等多领域发展,多渠道增强对国家的认同,促进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在港澳地区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提升港澳青少年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

  要推动国际规则衔接与市场机制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开放化和多元化。以横琴、前海和南沙等平台为重点,试点推广要素畅通、资质互认、标准对接、民生合作、税制改革和空间拓展等领域与国际规则的衔接,在保障国家安全前提下从点到面拓展,推动各项规则匹配国际通用规则。

  要谋划国际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探索共建共享包括创新产业、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企业、创新环境等在内的全体系深度融合发展,把港澳现代金融、专业服务等优势与广东制造业、庞大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要推动民生多领域合作,破解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港澳社会与民生领域深层次问题。以共享互惠发展,共谋民生幸福,以增进群众福祉为落脚点,拓展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合作,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要高水平谋划完善空间体系建设,为空间整体协调发展提供支撑。进一步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辐射带动全省及周边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的智能绿色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多层次、多体系与多节点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城镇体系的建设,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