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洪志雄: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时间:2023-03-28 11:38:31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能够反映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来掌握群众、凝聚人心,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创新理论来引领实践。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要通过理论的自我调适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性。而这种调适关键在于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实现传统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

  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中强化理论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何以掌握群众、凝聚人心?关键在于强化人民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而理论认同一方面来自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实践成效所确证的理论魅力。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回答中国之问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成为“活”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更是让中国人民认同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实现了其自我调适,提升了其社会认同,确保了其功能实现,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磅礴奋进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融通优秀传统文化中构筑共同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群众、凝聚人心,还在于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通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夯实其被认同接受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这种高度契合性,使马克思主义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构筑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传统价值,包括中国传统的社会理想、执政理念、道德规范等,很多都脱胎于旧的经济社会关系,其原初语意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切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替换传统价值中的部分不当内核,对其内涵进行科学化、时代化的全新阐释,使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要求相协调、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共同构筑的价值理念,在形式和内核上融通了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是政治性和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魂聚力,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

  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引领新征程新实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来自于党的理论的守正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效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将动力充沛,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新实践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CKS045)和广东省社科规划课题(GD20XMK02)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3月27日第A12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