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平台

谭泽中:邓小平理论与全面深化改革新实践

时间:2015-05-06 14:00:32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面实施、举国上下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之际,中央部署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重大活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和现代价值,深刻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理论本质和贯穿始终的内在精髓,对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的思想解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的重大战略,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和精神动力。

  一、邓小平理论给我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为改革开放实践注入了巨大力量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开创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东南沿海诸多省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政治稳定发展、文化丰富繁荣、社会和谐的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卓著的地区。

  第一,思想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大力支持和倡导的实践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种思想解放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广东产生了创建经济特区的大胆设想,并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成为现实。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为检验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效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建设论为核心的新的社会主义论,使改革开放过程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为中国社会走入新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和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突破了社会经济发展中关于“姓‘资’姓‘社’”的藩篱,推动了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

  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体制的活力。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打破社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所导致的封闭和隔离状态,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思想及其在政策中的实施,开辟了中国在僵化社会体制下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使全国各地的对外经济合作和对内经济联合得到了极大的加强,经济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体制的活力。在安徽出现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全国全面推开。广东、山东、四川等省率先在商品流通体制、价格体制、企业经营机制和计划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广东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率先大力进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文化体制改革。经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到沿江、沿边、沿路的对外开放,并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种持续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释放了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活力。

  第三,“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和渐进改革的思想方法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发展是质变,但又是以无数个量变所积累的渐进过程为前提而实现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它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质变。所以,以渐进式改革实现社会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要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出在全国没有统一方案出台之前,可以采取局部试验、逐步推开的方式促进发展,广东提出试办加工出口区的设想并在中央的批准下创办经济特区,就是这一思想最重要的体现和实践表现。经济特区的创办,使广东迈出了在全国先行先试的步伐,真正发挥了改革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第四,改革开放实践为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理论和实践从来都是互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深厚的根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源于农民的实践。中央赋予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在激发广东人民巨大创造力的同时,广东的实践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和扩展提供了较丰富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特区的创办和改革的探索,为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许多重要改革政策的出台提供了诸多借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广东和其他省份在流通、价格、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都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广东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面为产权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提供了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模式和经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多次到广东深圳视察、调研及对广东经验的充分肯定,广大学者对广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促进了广东改革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全国的政策,也促进了这些创新成果的理论提升,成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理论指导。全国各地区的创新实践,为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邓小平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延伸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了不同的重要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发展的最终目标、根本任务及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规律都是一致的,在发展方向、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法论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必须从深刻认识并着眼于邓小平理论与全面深化改革、与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涵的内在关联性、本质的统一性、方法论的共通性,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思想解放、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思想解放,邓小平理论的其他核心观点都是在思想解放的前提下生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一切社会改革的任务,都是要冲破发展过程的各种阻碍,包括观念、体制、习惯、利益等方面的阻碍,而对这些障碍的破除都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前提,不同时期的思想解放,既有本质的一致性,又有内容、特点和形式的多样性。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从根本上破除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左”倾思想认识的藩篱,当前的思想解放的主要任务则是要破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大发展30多年后所形成的经验主义思想、固步自封思想以及部分地区还继续存在的等、靠、要的思想和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对科学发展所形成的日益顽固的障碍。所以,立足于当前发展的新的现实和面临的新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特点和方法,对促进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理论实现价值和实践取得成功的保证。《决定》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问题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各领域,都是改革的深水区,都具有很大的惯性和难以治愈的顽疾,必须通过提高认识、凝聚力量,继续深化改革,极大地激发社会活力、强化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必须切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首先,要探索邓小平理论与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之间的中介。科学理论源于实践,但不能简单地回到实践,理论回归实践必须通过中介的作用,即在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分析新的现实问题,把握其新特点、新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这些基于现实基础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法,就是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其次,实现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的统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增强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要求对未来的实践具有更强的预见性,所以,伴随社会的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社会活动根源于实践主体的自主性,如果顶层设计降低了个体或基层的自主性,削弱甚至扼杀其积极性与能动性,背离人民主体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精髓,其价值目标就最终必然化为乌有。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脉相承观点。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科学真理。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我国科学发展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形势更加复杂、问题联动性更强、重叠度更高,深层矛盾积累更多,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难度也空前加大。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根源。所以,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机结合,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解社会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的特点和需求,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新内容和新特征,重新认识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践内涵及方法论,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和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方法

  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必须与当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科学方法。首先,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发展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核心任务。《决定》所阐述的16个方面60个问题,就是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诸多新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集中概括,其中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研究空间,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问题、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问题、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问题、财税体制改革问题、法治中国建设问题、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问题、改善社会治理方式问题等,都为党校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拓展了更加广泛的问题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服务方面,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和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基本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习近平同志的思维方法及其特点。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蕴涵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是在这一系列思想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凝聚而成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正是这些创造思想的方法论基础。习近平同志的思维方法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学习、研究和运用这些方法,是我们坚定信念、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人民性思维。这是习近平同志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可以说是人民价值思维,是其他思维特点得以形成的核心和根本。二是整体性思维。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就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它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三是辩证性思维。辩证思维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五大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内含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所有内容中,是一种内化了的、习惯的思维方式。四是问题性思维。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是习近平同志认识和分析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向最好处努力,从最坏处打算。现代社会发展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风险日益加大,底线思维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不测情况的发生,尤其能有效地防止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再次,研究干部培养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干部培养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是人才科学特别是党政干部人才发展的核心和基本问题,这方面研究的深入程度还不够,直接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了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刻认识这两个规律问题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切实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系统的干部教育学体系,研究和探索干部教育培训新的方式方法,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方法有效的干部教育理论体系。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长期的重要任务,要坚定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将学习研究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分析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开阔理论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将科学的理论、方法有效地贯彻到社会实践中去。

  (原文刊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8期,南方网2014年8月30日全文转发)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