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慧:生 活 滋 味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18
(一)平凡之果
苹果在水果中太普通太平常了,桌子上果盘里摆几个苹果,谁也不会多看一眼,更不会对着它吞咽口水。然而,苹果果真是平凡之果吗?其实,从古今中外、由表及里看一遍:苹果并不平凡。
苹果,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南朝时期编写的《千字文》中有一句:“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意思是,李子和苹果是水果中的珍品,蔬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柰就是古代的一种苹果,当时人们就认识到苹果的珍贵。
现代人,一说到苹果,马上联想到三个人物、三个故事——亚当偷吃的智慧之果、砸中牛顿的引力之果——当然,最著名的,还是被乔布斯咬了一口、被整天拿在手上的科技之果。这三个人物故事的传奇性,让人们淡忘了世界上这种承载着推动人类发展、记录着人类认知智慧的传奇水果,原来是如此“普通”的苹果。
苹果还是哲学之果。据说苏格拉底曾拿着一个苹果问学生们,你们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吗?第一次问,有一个学生举手说闻到了。第二次问,又有几个学生举手。第三次问,几乎所有人都举起手,并肯定地回答,真的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最后苏格拉底告诉学生们说这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味道。故事的寓意,有点像中国成语“三人成虎”的意思,从众心理会让人失去自己的判断。
西方谚语中有:“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种微量元素和果胶等,常吃苹果确实有不少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苹果被称为平安之果是实至名归的。
(二)蒜来蒜去
阳光、空气和水。白生生的蒜头,绿格莹莹的苗儿。生命源自基本条件的满足,不需要过多的浇灌和施肥。成长没有那么复杂。
蒜头里长出蒜苗,蒜苗里抽出蒜薹。只要天生我材,无论长成什么样儿都会被人所需、都可被人所用。
蒜辣不仅是一种特殊味道的辣,还是一种入侵性很强的辣。调味儿食品当中,蒜是天然的医生。可以消食、抑菌、清肠、减脂、防癌。有“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的说法。小儿晚上积食,烧几瓣大蒜让小孩儿吃,非常有效。
大蒜虽有百益而独害目。据说多吃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对眼睛有刺激作用。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哪怕浑身都是宝。
北方人爱吃蒜的居多,南方爱吃的也不少。尽管食用后,会有不太好闻的气味,但大蒜仍广受欢迎。不少人吃碗面或米粉,剥上几瓣蒜,咔嚓咔嚓就着,一顿饭吃得心满意足。
也不要觉得吃大蒜很土气。开心麻花拍了个电影叫《驴得水》,里面有个镜头是从大都市来到乡村的女教师,穿着旗袍,抱着一篮子大蒜,一边剥,一边哼唱着柔情小曲儿。阳光下,女主轻灵素雅,雪白的蒜皮儿随风飞散。原来大蒜可以美到如此耀眼。
(三)烤红薯
红薯和烤红薯,是饥饿和温饱的分界线,是时代变迁的烙印。
不同人眼里,红薯有不同的身份。它曾经是粮食——老辈儿人泛着胃酸的饥饿记忆。是零食——中年一代香甜的儿时回味。是点缀——当下人们偶尔遇到时尝个新鲜。
过去,为了便于囤积存放,人们把红薯做成各种各样的吃食,切、晒成红薯干儿,做成红薯粉,能吃上一年。
现在,厨师把红薯做成丸子,煎成饼,煮成粥,拔丝、清蒸、油爆,越来越精美。同样的食材,要求高了,口味刁了,时代变了。
红薯,有地方叫地瓜,也有叫山芋或者番薯的。不管怎么叫法,现代人宣扬的是红薯排毒养颜抗衰老等功效——红薯已彻底退出作为口粮的历史舞台。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流传甚广的北方民谚,一度让红薯维系着官与民,成为俗语中“青天大老爷”的标签,至今也还被人引用着。
寒冷的北方夜晚,如果能吃到一个热腾腾的烤红薯,一掰开蹿出一股甜丝丝的热气——想想都觉得太惬意了。一个大泥炉,里面有火,把红薯往火周围一煨,就可以等着软甜的烤红薯出炉了。把香和甜这两种天然的美味混合在一起——只需要加把火就够了。
(办公室 李新慧 供稿、配图)
转自:《学习时报》(2019年01年18日第A12版)附件:386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