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干部教育学院 > 现场教学基地(情况介绍)

2023年下半年设立的4个教学点情况介绍

时间:2023-12-28 10:27:21 来源:本网 【字体:

广州净水公司沥滘净水厂简介

          一、广州净水公司沥滘净水厂概况

          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是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创建于1989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家集污水处理、建设、运营、资产经营及研发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污水处理企业。公司以“净化水质、造福人民”为企业宗旨,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污水处理服务,管辖广州中心城区13座净水厂,设计总污水处理能力达496万吨/日,总污水处理能力、服务人数和面积位居华南地区首位。出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一级A及省标较严值标准。

          作为广州污水治理工作的主力军,净水公司一直奋战在污水治理最前线,先后圆满完成了亚运治水、生态水城建设、治水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剿灭黑臭水体作战方案等重大任务,在广州水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猎德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工作经验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3个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推广示范。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2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其中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目前稳定达到Ⅳ类水,广州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好转,被生态环境部点名为水环境改善先进城市代表,入围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广州市统计局民调显示,“黑臭河涌治理”获评市民认为建设美丽宜居花城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工作。

          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部的广州净水公司沥滘净水厂,是中国污水处理厂的“进化博物馆”,见证了污水处理从工业2.0走向工业4.0的发展历程。水厂占地面积约29公顷,总规模75万吨/日,服务面积115.5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200万人,其中一期和二期厂区分别建成于2004年和2010年,均为传统的地面式污水处理厂;三期厂区建成于2020年,是中国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的代表之作,也是绿色广州的城市名片。

          走在沥滘净水厂三期,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鱼儿畅游,污水处理设施全部组团化设置在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间,全封闭运行,将臭气、噪声等邻避影响降至最低,同时通过先进工艺提升出水水质,环境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为全国水务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州方案”。

          地下建厂,地上建园,厂区以环保、绿色、亲民、集约的设计思路,运用现代岭南建筑的特点,尽显求实兼蓄、精巧秀丽的风格,绿色厂区与海珠湿地景观融为一体,被誉为广州南部的人工和自然“双绿肺”,净水厂的优质再生水也源源不断补充到海珠湿地水系。

          厂区实施“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智慧净水厂建设,实现营运生产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发展,沥滘三期智慧净水厂示范工程获得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应用分会颁发的2022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奖。

          沥滘净水厂同时也是广州水投创新中心所在地,这里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水环保产业链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集群现代化的孵化器。“广州水投集团科技管理项目”入选广东省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提升标杆项目,是广州市属国企唯一入选的企业。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净水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融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美好水生态共治”“宜居水环境打造”“优质水产品供应”三项工程,《构建“水善旗红·净水为民”使命导向型党建工作格局》党建创新典范案例在4300多项成果(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2(第八届)国企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是唯一一家国企党建推介案例。

          净水厂党组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记“净化水质 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以建设高质量水务精品工程为目标,克服2019年非汛黄金施工期雨水天数比正常年份多74%、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等诸多不利因素,1.5万名建设工作者日夜奋战,采用建筑信息建模,装配式预制构件、分层分区、流水平行作业,立体交叉施工,实现各工序无缝链接,以15个月比预期提前一半的时间完成8间地埋式净水厂建设,用15个月极限安全工期完成8座地埋式净水厂建成投产,创造同类项目建设“广州速度”。

          (二)倾力打造“绿色发展、集约高效、邻利邻喜”的新型地埋式水生态环保基础设施

          自2010年建成我国第一座全地埋MBR污水处理厂--京溪净水厂以来,集成创新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模式,在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广州海珠区建成以沥滘净水厂为代表的8座地埋式净水厂,水厂占地面积约29公顷,总规模75万吨/日,服务面积115.5平方千米,服务人口约200万人,是中国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的代表之作,也是绿色广州的城市名片。同时实现了广州地埋式污水处理总产能达到181万吨/天,地埋式净水厂数量、产能位居全国第一,超全国同类50%。带动广州成为规模最大、技术集成度最高、样板最美的水务环境产业示范城市,走出了一条城市环保、景观、更新多重功能有机融合的新型水生态基础设施创新之路。

          走进沥滘地埋式净水厂,可感受到空气清爽,鸟语花香。围绕“地下污水处理厂,地面绿地公园”的设计主旨,下足“绣花功夫”建厂,采用“生态注入,景艺相融”的整体理念,营造具有生态特色的净水厂环境,创造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厂区、生态厂区”。净水厂地下是安全、高效的污水处理工厂,地上是绿树成荫、花草茂盛、湖水清澈、鸟儿啁啾的湿地公园,绿地之上是错落有致的现代岭南风格建筑,形成“一厂一特色”的地面景观。沥滘净水厂充分利用周边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和瀛洲生态公园的优美景观资源,建设打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景观瀑布等景致,将具有现代岭南特色的建筑群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绿色厂区又与海珠湿地景观融为一体,被誉为广州南部的人工和自然“双绿肺”。

          (三)创新驱动,打造净水厂运营“全国标杆”

         1.精细化、智慧化管控全面升级,打造净水厂运营“全国标杆”

         沥滘净水厂应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水质全过程监控精细化、曝气控制精准化、药剂投加智能化、设备运维数字化、健康管理科学化、安防管控立体化”的管理变革,以AI算法能力库辅助生产智慧管控,推动了净水厂管理由自动化向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①首创水质全流程精细化控制系统。在关键工艺环节投入2套水质检测仪表,实时检测6个关键点(厌氧末段,缺一末段,好一末段,缺二末端,好二末端,二沉池出水)过程水质数据,提前对进水量、内回流开度、外回流污泥量比例、DO值进行工艺调优,能够提前6-15小时预判净水厂出水效果,提升出水水质。

           ②精准曝气智能投药实现节能降耗。针对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曝气过程进行分析建模,采用“前馈+模型+反馈”的多参数控制策略,通过按需供、配气实现出水达标排放和节能运行。针对除磷剂、乙酸钠、次氯酸钠等药投环节,追加过程监测仪表和建立智能控制系统,根据水质水量等情况对加药量等进行优化控制,在稳定出水的基础上降低药耗、减少人力,节约人工成本。

           ③设备监控自动化管理。利用视觉监控设备,建立视觉监控系统与工控系统预警信息集成,构建连锁控制机制,对格栅、隔泥板等重要设施实行自动化监控,当有告警信息发生时,实现及时处置设备运行问题,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④打造员工生命手环监控系统。融合大数据深度分析、物联网、UWB定位等前沿技术,设置UWB定位基站,配备智能手环,打造“生命安全监测+精准定位”功能于一体的员工生命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员工险情快速精准定位、黄金时间救援。

           ⑤全方位立体化AR实景安全防控。整合二维地图、AR实景图、3D平面图、VR全景图4种可视化地图,融合人脸摄像机、智能周界等10个智慧化应用场景,汇聚手环、消防等10类闭环式告警处置及智能化分析算法,挖掘日常自动巡航、安防预案规划、安消系统联动、手环系统对接4项自动化联动功能,打造可感知、可联动、可告警、可追溯的全方位立体化AR实景安全防控园区,实现园区有效管控。

          2.节能降耗,打造循环经济样板。

         ①污泥处理处置实现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污泥干化减量率达到90%。出厂干污泥通过水泥厂、热电厂的掺烧处置,无害化处置率达 100% 。干化污泥实现100%自主运输,大大降低运输过程“跑冒滴漏”、“违法倾倒”的环保风险。“市政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被列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并积极探索如建材利用、海绵介质土、园林基质土、炭化燃料棒等污泥资源化利用多种途径;污泥制作园林花卉基质产品、陶瓷花盆等应用被羊城晚报等媒体广泛宣传。

          ②大力推广再生回用,促进经济循环低碳发展。2022年,再生水回用量约6亿吨,利用率由2017年的11.50%提高至2022年的35%,较2017年同比上升约204%。除了用于河涌生态补水,改善河涌水质之外,已实现在建设工地用水、工业冷却用水、商业汽车美容、市政园林绿化等多方面的应用;已建成投用39个再生水取水点,对社会公众开放,日供水能力达1.4万吨;2022年,沥滘净水厂全年污水处理量2.63亿吨,利用海珠区水系连通的自然优势,沥滘净水厂尾水沿河道为32条河涌源源不断提供累计9515.83万吨的补水供给,有效提升了区域水体动力,惠及水域面积184万平方米,占广州海珠区水域面积的42%。石榴岗河等河涌及水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沥滘净水厂近三年先后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物联网应用分会授予2022年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奖;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认定为2022年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 2022年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2022年被授予广东省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红领巾教育实践基地;广东省第二届应急管理优秀宣传作品征集展播活动获得二等奖及优秀奖;“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联盟授予“双百跨越”2022-2023年度智慧化——智慧管控标杆称号;2020年广州市水务精品工程奖;2022年广州市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2022年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五羊杯奖;2022年广州市建设工程优质奖;水投集团2021-2022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经验与启示

         地埋式沥滘净水厂破解了传统净水厂土地资源浪费、环境不友好、布局受局限、运营效率不高等难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一)化“邻避”为“邻利”

          地埋式净水厂采取地下、地上功能分区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全部转移到平均17米深的地下空间,加盖全封闭完成全部污水处理过程。臭气处理采用了自有知识产权的组合除臭工艺,有效解决地埋式构造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难题,有效消除臭气外溢,废气排放均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其中,废气排放项目中氨、硫化氢、臭气浓度排放值均大幅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通过优化主要设备选型、强化隔音屏障性能、厂内广植绿化等措施,将厂区外围噪声值有效降至周边背景值以下。同时,净水厂采用地埋式建设后,周边300米范围不再受环保政策邻避限制,不局限于排水设施用地属性,可调整为商业、科研、办公等规划性质,带动周边土地价值的整体提升,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环保治理格局。

          (二)化“粗放”为“集约”

用15个月极限安全工期完成8座地埋式净水厂建设,比常规工期30个月缩短近一半,资产投入比概算额节约了10.19%。地埋式净水厂通过“平面组团”“空间叠加”等集约化布局,比同类工艺、同等规模常规地面净水厂减少占地30%-50%,以公司8座地埋式净水厂为例,共节约土地约68公顷,节地率达35%,直接节约征地费用约32亿元。地埋式净水厂实践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生态旱溪、生态滞留带、雨水花园、植草沟、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措施,在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净流系数、污染物削减率等方面有显著提升;雨水径流经过生态植草沟收集净化后循环利用,改善周边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三)化“工厂”为“公园”

          厂区及周边区域的动物、植物生存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传统地上净水厂植物种类约30余种、鸟类10余种,而地埋式净水厂的植物种类则接近200种、鸟类多达100余种。将地面大型园林景观、水域向公众开放,或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补齐片区园林绿地、公服公配设备缺口。“地下建厂、地上建园”的模式将工业园区变身市民的“后花园”、城市的风景线、花鸟鱼虫的天堂,极大提升城市品质,让市民享受更实在、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广州地埋式净水厂的创新实践,树立了城市污水治理的新标杆,获中国人民政府网站、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向全球推介。

          (四)治污惠民,展示绿美广州新窗口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推进绿美湾区建设;组织市民走进“净水厂”,采取“线下+云上游览”模式,六间地埋式净水厂联合开放,共享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创新开展“走进群众  倾听民声”实践活动,组织举办地埋式净水厂联合开放科普体验日活动。超六万名市民群众线上云游生态化地埋式净水厂,踊跃参与建言献策。组织学生研学团体走进“净水厂”,共建绿色生态研学助成长。与羊城晚报共建研学实践基地,开办系列研学活动,至今共组织净水科普研学参观超万人。

          (五)发挥地埋式净水厂设计、建设、运营的经验优势

         为加快形成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更广泛地向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推广输出该模式。广州水投集团积极参与地埋式净水厂相关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水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影响力,坚定不移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导中心,是隶属于省卫生健康委的副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0年以来,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殊荣,在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综合能力中排名第一,是权威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公共卫生事业的核心力量、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重要力量。

          中心共设20个副处级内设机构和2个正处级直属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中心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公众健康”,提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核心使命。目前,中心在职人员中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获评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人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心现有实验仪器3944台,建设有高等级BSL-3实验室、移动BSL-3实验室、移动BSL-2+实验室等(数据截至2023年5月)。

         中心是世界卫生组织新发传染病监测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OARN)成员、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测试准则国际合作实验室、“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卫生现场考察基地、太平洋岛国医学高级人才实践基地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已建立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队、人社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金属参比实验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广东中心、国家寄生虫病参比实验室、国家脊髓灰质炎参比实验室等国家级防控技术平台。

         中心组建以来,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政府质量奖”以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好医生”“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集体和个人荣誉。

          二、省疾控中心防控新冠疫情的主要做法

新冠感染疫情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心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慎终如始、科学精准、有序有力开展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现场调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推动大规模人群疫苗接种等各项防控工作,为我省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战略成果提供最有力的技术保障,先后创造了十七项“全国率先”,2020年2月获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组高度评价“所采取的紧急响应措施为全球疫情防控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楷模”,中心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重要殊荣。

          (一)三年疫情流行概况及特点

          我省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开放程度高,流动人口超过5000万;国际交流交往频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繁重。2020年以来,我省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先后经历了湖北输入、境外输入及关联阶段、常态化防控等不同阶段,其中2021年以来的常态化防控阶段又经历了德尔塔变异株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以及社区广泛流行等不同时期。

          (二)建立多元立体监测体系,快速精准高效应对

         1.建立多元灵敏的监测体系。

        我省在急性传染病监测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媒体监测、环境监测和社情监测等多元化监测体系,紧密跟踪国内外疫情、研究国内外防控策略、关注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动态,做到立体监测,为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多源信息。

为及时发现疫情风险,2020年6月起组织实施全省疾控系统开展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人、物、环境”监测。同时,根据港澳等境外疫情输入风险上升的情况,因时因势及时加强跨境货运、航空口岸、码头、定点医院、集中隔离点等场所的高风险岗位人员等监测,全链条织密监测防护网,起到了疫情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推动倒查疫情防控漏洞作用。

          2.大力完善高效处置机制、提升信息化智能化。

          在处置机制方面,中心建立“市县驻点布网、省队包干下沉、专家巡回指导”的三级流行病学工作机制,制定24小时备班值守制度,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使流调处置更加规范与高效。对于各地市首发病例、感染来源不明病例、重要聚集性疫情,建立了“首调指导制”,中心均派出专家赴一线现场调查,大大提高“破案率”。不断完善“三公(工)”协同机制,指导各地强化多部门联动,巩固“前台混编、后台合署、共同研判”的流调溯源工作模式。率先提出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报送时限等突破性举措,被纳入国家“2+4+24”流调核心要求。

          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强化与公安、工信、政数局等多部门联动,与省公安厅大数据中心组成联合工作专班,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并结合个案的社交网络分析,不断优化流调溯源的效率和精准性。充分利用“云技术”,建立“广东省新冠肺炎病例与密切接触者结构化流行病学在线调查系统”,并可自动形成标准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有力提升流调效率,并使各地流调报告完整率从70%迅速上升至95%以上。

          3.防控转段后布局完善全方位综合监测体系。实施“乙类乙管”以来,配合省新冠病毒感染监测预警工作专班,全面落实监测任务,科学布点提升哨点监测覆盖面、以点带面构建城市污水监测体系,科学精准开展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和再次感染调查,会同海关部门成立境外输入新冠病毒变异监测联合工作专班,统一制定监测方案、统一开展规范培训、统一信息报送规则,全力打造各方协同、运转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同时,利用多点触发预警系统进一步汇集发热门诊、核酸检测信息系统等多源数据,实现全省各地发热门诊就诊量及阳性率、核酸检测人数及阳性率等发展趋势的快速自动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助力实时掌握全省疫情发展态势。

         (三)科学研判、精准检验检测,全力推动疫苗接种

         1.科学研判,为“广东战法”出谋划策。

          (1)多渠道综合信息,确保决策的科学循证。中心组建多个团队提供科学、高质量的决策证据。疫情管理组每天实时汇总分析疫情和病例信息,梳理重要流行病学证据线索;实验室团队提供检测数据对流行病学线索进行补充,为研判流行规律提供进一步证据;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科研团队利用分析模型,在流行规律、风险预测等方面提供科研支持。中心还借助省联防联控机制获取通信、出入境、地理信息等大数据,确保研判有充足和科学的证据支持。

          (2)多学科专家评估,充分汇聚专家决策智慧。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时,为了让决策领先疫情发展趋势,中心坚持每天开展风险评估,随时根据形势调整策略,保证防控策略的时效性和始终聚焦重点。中心召集最具防控经验的骨干专家组成“智囊团”,必要时还邀请省内临床、动物学等领域顶尖专家“智库”参与充分讨论,确保每次分析研判均力求科学精准。

           (3)坚持查找风险漏洞,提出科学精准建议。24小时不间断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最新研究进展,收集国内外的防控策略措施、社情民意等大量信息,坚持“一例一案”分析,全面专业梳理风险点和防控漏洞,及时提出堵塞短板漏洞的防控建议,为全省及时优化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支持,为政府决策充当“参谋部”。

          2.精准检验检测,“一锤定音”。

          中心成功建立了基于三代高通量测序平台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低病毒载量原始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自主研发本地化序列分析软件,搭建了全流程序列拼接算法框架,无需联网即可完成病毒分型和变异位点分析,提升数据分析速度的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为拓展测序技术的应用,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移动测序平台,可前往现场进行测序,从收到样本到成功溯源不超过19小时。

          强化全省的测序等能力。中心将之前建立的二代、三代基因组测序标准操作指南和一键式分析平台在全省进行推广使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省市县(区)三级为依托的广东省快速分子溯源分析比对网,将溯源关口前移。建立并完善广东省新冠检测网络实验,按照每月1次的频次组织全省疾控机构考核,充分考核各相关单位的检测能力。

          3.全力推动疫苗接种,筑牢免疫屏障。

         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落实规范安全接种,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迅速建立起全人群群体免疫屏障。

         (1)提前布局,大投入、高标准建设全省疫苗冷链系统。2020年初,我省将疫苗安全管理列入广东十大民生实事,省财政投入4.38亿元,实施第三轮冷链系统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实现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全程实时温度监控和异常即时预警,为大规模接种提供了冷链保障。

         (2)及早谋划,部署并顺利完成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一是迅速组建工作专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部署,将疫苗接种工作纳入中心每日议定事项,迅速动员组织实施各项工作。二是国家部署开展紧急使用后,密切跟进国内国际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生产、使用,全国率先提出为新冠病毒肺炎感染高危人群、高风险人群提供紧急接种服务,为我省“外防输入”保驾护航。三是及早出台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起草《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使用指导意见》《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紧急使用实施方案》等多项技术性文件,为全省开展新冠疫苗紧急使用工作确定了政策依据。四是明确风险防范相关工作要求,规范了我省新冠病毒疫苗AEFI监测处置、接种单位疫苗株环境污染防控等工作要求。五是落实疫苗采购供应,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建立24小时的值班值守制度,精准制定实施接种任务和疫苗分配的平衡方案,精细做好疫苗配送、流通、接种全流程管理。

          (3)做好五大准备,“区分梯次、板块轮动”推动大规模人群接种。2021年3月,在国家和省的部署下,中心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经费和疫苗保障、开展接种服务能力评估与扩容、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和提供技术支撑和能力培训五大准备,为推进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做好全面工作。随着接种人数激增,疫苗紧缺凸显,为解决疫苗总体供应不足,提出“区分梯次、板块轮动”全民接种工作策略,在疫苗分配上向一类重点地区倾斜。为落实国家有关外籍及港澳籍人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统一部署,率先印发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同胞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全省对外籍及港澳籍人士的疫苗接种工作。

           (4)三位一体,创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机制。有效整合医疗救治和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处置、调查诊断,开通绿色医疗救治通道,形成临床救治、现场调查和诊断鉴定专家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将新冠病毒疫苗纳入补偿保险体系,全国率先将不能排除异常反应个案纳入补偿,最大限度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针对部分群众因怀疑白血病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关,存在纠纷或信访、上访等发生舆情事件的风险,2022年7月28日—8月5日共2周时间,中心组织了27场邀请190名专家集中对89例白血病个案进行提级调查诊断和分类,集中力量积极、有效化解特殊事件风险,保证调查诊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广东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人口流动性极高的地区之一,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广东一直处于疫情防控的前沿。在省委省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广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来应对疫情,省疾控中心的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22年,全省疾控系统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常规业务,疾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抗击新冠疫情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因时因势研究提出完善防控措施建议,制定一整套科学的防控方案指引,全省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3.51亿剂次,累计接种量和人群接种率均居全国前列。二是传染病防控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应对处置急性传染病疫情,艾滋病、结核病、性病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控制在极低水平,血吸虫病、疟疾消除状态继续巩固维持。三是慢性疾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等指标优于国家要求。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干预实现县级全覆盖,精神卫生工作考核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列。四是疾控体系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各级疾控中心的流调、应急处置、检测等核心能力得到巩固加强,疫情早发现能力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新冠疫情期间,WHO专家组高度赞赏中心的防疫措施,认为中心“所采取的紧急响应措施为全球疫情防控树立了很好的楷模”。在广东新冠疫情防控中,面临艰巨的防控任务,有效处置Alpha、Delta、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多起疫情,全国率先报告疫情聚集性、发现人传人特征、报告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派专家组支援香港特区疫情防控工作等,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获得了国内外高度肯定。

          在实践中省疾控中心锻炼出一支忠诚干净、勇于担当的高质量专业化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对党忠诚、为党工作”的鲜明导向,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政治素养、政治能力摆在首位,把危急困重工作作为磨砺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中心组建以来,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广东省政府质量奖”“广东省十佳科普基地”以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好医生”“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好医生”“岗位学雷锋标兵”“广东好人”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集体和个人荣誉。

          四、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求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收获了深刻启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拋开人民群众,一切事业都将成为空谈。疫情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党的领导是根本。对此,各级党组织要保证与人民方向一致、步调一致,与人民紧密团结、持续深化群众路线,做好人民身边的同行者,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凝聚抗疫强大合力,再次向世界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恢复。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

          (二)统筹安全与发展两大要素,加强应急管理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国家安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领导干部需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要求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面对不同种类的安全风险,都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推动防控关口前移,做到主动监测、精准研判,同步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多渠道信息关联预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做到快速处置、高效应对,同时在实践中优化提炼经验,形成广东“战法”,贡献“广东智慧”。

         “无物资不应急”“无预案不应急”。疫情冲击之下,安全应急产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暴露出当下产业发展的不足,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我省传染病应急队的建设成效显著,但公共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外溢性加剧,潜在风险和新隐患增多。应急处置还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产业布置。我省及各地市可参照国家应急队建设标准,建设一支设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卫生应急队。建立资金、物资常态管理制度,各市分级储备应急物资,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调研和督导。同时建立完善灾情预警、灾后安置和应急监测机制,以及早发现传染病疫情,及时指导采取控制措施。最后,还需加强教育与宣传,提升全民安全应急意识。支持由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建体验式安全应急教育培训服务机构,除开展企业和机构人员安全应急培训外,重点开展针对学生及家长的安全应急培训,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促进个人和家庭提升安全应急和防范突发卫生事件的抗风险能力。


“柏桥讲堂”简介

           一、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基本情况

          柏桥村隶属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我国荔枝主要分布的北纬18—29度之间。柏桥村与浮山岭隔岸相望,小东江支流绕村而过,位于根子荔乡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下辖18条自然村,共有1080户4380人,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荔枝生产专业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2023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茂名市柏桥村。这是总书记今年国内考察的第一个村,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广东考察的第三个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柏桥村后,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荔枝种植明星村。

          高州根子柏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唐年间,拥有2000多年荔枝种植历史,加工桂圆肉历史500多年,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古荔树1000多株,其中1300年以上的45株,森林覆盖率为72.51%,2019年获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据传这里是进贡给杨贵妃的荔枝产地之一。村内的古荔园被誉为贡园,是茂名四大古荔种植园保护与开发得最好的古荔园,为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是著名的白糖罂优质荔枝品种的发源地,享有“活的荔枝博物馆”的美誉柏桥古荔园。园区面积约80亩,有古荔枝树180棵,其中超500年以上树龄的有39棵,超1000年的有9棵。种植的荔枝有白糖罂、妃子笑、黑叶、桂味、三月红、糯米糍等优良品种,以白糖罂为主。

           二、 主要做法

           (一)把“土特产”小荔枝发展成大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柏桥村地处荔枝种植黄金地带,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发展荔枝产业,实现了本土资源利用最大化。“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此次总书记来到柏桥村,就是重点从这几个方面“解剖麻雀”,展开考察调研。在考察中,总书记对乡亲们靠发展荔枝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表示肯定。他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如今在柏桥村,荔枝种植被大量推广,面积达6800亩,占到村子面积的87%以上。当前,柏桥村成为了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有年快递费超过1000万的企业(合作社)2家,超100万的企业(合作社)8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RCEP广东高州荔枝(龙眼)国际采购交易中心也落户该村。

         曾经,茂名荔枝一到丰收年就遇到销售难题。荔枝是鲜活时令产品,摘下来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上市时间集中,比较容易烂市、积压滞销。在过去,荔农常常遇到“丰产不丰收”的难题。但现在的柏桥村,不仅年年似大年,且荔枝价格稳中有升。这些年来荔枝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村民们的生活比荔枝蜜还要甜,荔农建起了新楼,开起了汽车,乡村越来越美丽了。近年柏桥村深挖荔枝产业特色,发展出以荔枝等经济林为核心的涉林经济产业体系,2022年荔枝鲜果销售产值达1.4亿元,年人均收入约5.1万元。

          (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荔农致富在产业链上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内,“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荔农致富在产业链上”这块牌匾特别明亮。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思路,柏桥村把党组织建在荔枝产业链上、设在专业合作社中,使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基层党支部加强了,凝聚力和号召力就有了,乡村振兴的“火车”越跑越快,让荔农增产又增收。

          (三)实现了荔枝产业“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 IP、统一宣传”四个统一

          该村通过整合村中种植、仓储、物流等资源,实现了荔枝产业“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 IP、统一宣传”四个统一。以5公里的荔乡景观大道和4公里的根子河碧道为主轴,发动群众无偿献地、投工投劳打造拴马树公园、百荔园等文旅景点5个,建成仓储物流冷链一批,打造电商一条街,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业态,让甜蜜的荔枝销往全球,带领全村荔农参与到荔枝产业链中,将荔枝这个“土特产”做成了大文章。在根子镇的柏桥村、元坝村、茅坡村及周边地区,一条集水果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观光旅游、民宿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荔乡产业带、岭南乡村风貌带已经形成。

         产业发展了,风貌提升了。如今,柏桥村凭借一颗小小荔枝果搭上了致富的“顺风车”,成为闻名的干净、整洁、靓丽的明星村。目前村内荔枝深加工作坊在继续发展壮大,除了传统的荔枝干外,还生产荔枝酒、荔枝蜜、枝发酵饮品等产品,荔枝产业带来的旅游采摘体验活动也深受欢迎。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充分利用优厚的森林资源和特色林果产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荔枝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荔乡路径。

          柏桥村的发展,是茂名荔枝产业持续壮大的缩影。近年来,茂名市积极探索具有茂名特色的荔枝产业发展新路子,推动形成“一会一址一馆一圃一网一站一中心一基地”的“八个一”荔枝产业新格局,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率先探索荔枝“12221”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立足“点线面”全覆盖,完善荔枝产销一体、构建荔枝现代化营销矩阵、做好荔枝品牌营销文章,凝聚荔枝销售强大合力,走活茂名荔枝销售“一盘棋”。现在,茂名借“荔”扬帆,依靠荔枝这个“土特产”,一幅“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徐徐展开。

          三、柏桥村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启示

         (一)讲好柏桥荔枝文化故事。“这里每一棵树都有一段‘古’(故事)。”何树志是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村民,他是一名荔枝果农,同时还是守护人。后来他又自发成为一名免费导游,天天“泡”在园子,为古树的健康把脉,也为四面八方来的客人介绍流传千年的故事。何树志守护的荔园(贡园),是指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种植园,村中种植荔枝已有2000年的历史。这片荔枝园面积约80亩,成园于隋唐年间,园内有5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39棵,其中1300年以上的9棵。这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古荔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荔园之一,被称为“活的荔枝博物馆”。千百年来,古树与村庄携手历经风雨,如今一起蝶变迎新生。 去年,这个荔枝种植园统一流转给一家国企进行统一管理,像何树志这样有经验、有技术的“土专家”被聘为古树专职守护者。古荔树是文化的具象载体,承载着厚重的记忆。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由古至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文化也成了高州荔枝产业的“金字招牌”。“荔枝+定制”“荔枝+旅游”“荔枝+康养”“荔枝+文化”……高州每年围绕古老的荔枝文化举办系列荔枝营销活动,村子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三月赏花叹蜜、五月游园品果,更是热闹非凡。村子旺了,村中不仅卖鲜果,还不断延长产业链,荔枝加工产值超亿元。村民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这是古荔树对世代守护者的回馈。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沉的力量。柏桥通过讲好荔枝的文化故事,打造了茂名荔枝文化ip,自2021年起高州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就已突破百亿元,达122.2亿元。

          (二)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动荔枝产业化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特色种植业的龙头,也是观察乡村产业振兴的窗口。在柏桥村,总书记考察了这里的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目前有主要社员59人,带动农户2000多户,发展业态包括种植、加工、销售和服务,其中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柏桥村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种植荔枝,可以说全村的兴衰就系在荔枝树上。曾经荔枝这个古老的产业也存在困扰村中发展的难题,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郁坦言:“果子质量参差、收购商压价……家家户户各管各的、各卖各的,暴露不少问题,导致难以形成集群,产业发展不进反退。”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不仅是何郁,还有村中的种植大户、销售大户。“2007年,我们决心要变。”根子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回忆,2007年,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村中决心把当时负责荔枝种植技术研究的柏桥荔枝研究会发展为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注入村中技术骨干、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等力量,以合作社链接起荔枝生产、经营全链条。就这样,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开始有组织地种荔枝、卖荔枝。“一步一个脚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何达为坦言,在合作社刚成立的几年里,由于没有经验,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着缺啥补啥的“笨”方法,逐步壮大合作社力量,担负起统筹村中荔枝生产销售的重任。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已经从最初研究荔枝种植技术的研究会,演变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其他相关业务于一体的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9人,其中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7人。社长何达为更是从当初的返乡大学生成长为省乡村工匠农产品经营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合作社有紧凑型合作农户300多户、松散型合作农户2000多户、自有荔枝龙眼种植示范基地500多亩、社员种植面积5300多亩。建有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荔枝龙眼购销市场1个、保鲜冷库3个。近几年,乘着省、市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东风,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村中形成“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社员的荔枝龙眼实现 “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四个统一。

          杭州娃哈哈、北京同仁堂、“好想你”枣业……小村庄的荔枝龙眼成为全国多家知名厂家的密切合作伙伴,产品摆上全国1700多家门店。在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多个大型商超,柏桥荔枝龙眼相关产品的身影屡见不鲜,同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热销。2022年,合作社组织和帮助销售荔枝鲜果2400多吨,桂圆肉300多吨,营业额达1320万元。一业兴,则一村兴。如今的柏桥村也成了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也落户该村。

           (三)搭建平台吸引年轻人才回流。走进柏桥村广场,你会发现这个农村广场的与众不同。数十间商铺围绕着中央广场而建,店内灯火通明,随便走进一家你都会发现,原来这不是村中的小卖部,而是一家家电商销售中心。

         这里是柏桥村的农创园,一个开放式的青年创业园区。这里有数十间按照统一风格建设的沿街商铺,以极少的租金向返乡青年开放。 “只要你回来我们提供平台、提供技术,园区内资源共享,几乎是零成本创业了。”农创园园长林常珍介绍,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村中盘活资源建成了柏桥农创园。农创园内“拎包”即可创业。返乡发展网络销售的青年可以选择先到成熟的电商中心跟班学习,有信心后再组建自己的团队干。“95”后新农人丁贯阳、丁贯洲两兄弟就是如此。走进他们的电商中心,荔枝干、桂圆干、荔枝米酿、荔枝酒……货架上琳琅满目全是村中的“拳头”产品。另一侧,一张颜色鲜明的背景板、一张桌子、几组灯光就组成一个直播间。“这是我们自家酿造的荔枝蜜,传统技艺,保留最原始的荔乡风味。”丁贯阳正坐在镜头前向网友推介自家产品,风趣活泼的丁贯洲偶尔还“飙”上两句家乡话,与网友互动,气氛热烈。另一旁,弟弟丁贯洲正埋头设计今年荔枝鲜果的新包装。             “520,我爱‘荔’,这个设计理念如何?”丁贯阳拿着设计初稿向林常珍请教。丁贯阳、丁贯洲是双胞胎,2022年两兄弟同步在广州完成学业,正准备在省城大展拳脚。“农村电商大有可为。”家乡同学的一句话启发兄弟俩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我读电子商务,弟弟读设计,我们分工合作。”就这样,两兄弟成了最佳拍档。“这个农创园里有国家级的合作社,有省级龙头企业,我们还配套有冷链仓储物流和一级邮局,在这里大家可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林常珍介绍,农创园不仅在经营成本上给予优惠,还有配套创业政策,助力返乡青年成才。“有问题随时可以请教,缺什么设备一条微信就有人仗义相助。”丁贯阳说。农创园里活跃着许多像丁贯洲、丁贯阳这样的年轻人,大家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干事创业氛围浓。

         完善的设施、优渥的创业支持、浓厚的氛围,让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返乡,当起“新农人”,为当地荔枝产业加速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他们很有想法,尤其在一些新型销售手段的运用上,还有品牌打造上,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点子。”林常珍说,“他们高价从农户手中收购荔枝,然后运用新营销手段去赚大市场的利润,让果农跟着赚钱。”

          在农创园的带动下,柏桥村广场日与夜有着不一样的光景。白天,这里是小村子链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电商中心;夜晚,这里是老人、小孩休闲娱乐的欢乐海洋。青年的回归让暮气沉沉的村子焕发活力,也让古老的荔枝产业焕发生机。

柏桥村的富民兴村之道,在于琢磨透了“土特产”三个字,让土特产变成大产业,这也是千年古荔历久弥新的“柏桥秘诀”。



连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简介

       一、连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情况

           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菜心生产基地”)位于连州市西岸镇河田村,以连州市西岸镇冲口蔬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冲口合作社”)和连州市连正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连正合作社”)为运营主体,依托连州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菜心产业服务基地(以下简称“人才驿站”),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连州菜心生产种植实现连片化、集约化及机械化,并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00多户,种植总面积超2万亩,年产值超5000万元,联农带农效果显著。冲口合作社和连正合作社分别于2016年、2017年获得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称号。

           连州菜心由于气温低、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以及土壤富硒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是广东重要的“菜篮子”。连州菜心清甜、细嫩、爽口、多汁,可溶性糖含量是普通菜心的7.51倍,可称得上最甜菜心。同时,连州菜心富含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磷、锌、铁、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连州有1600多年的菜心种植历史,从隋大业四年(608年)起,连州龙口村的农户就有种植菜心的习惯,从那以后从未间断,并流传出邵廷琄带领菜农在连州种植菜心,立菜为营,以白菜军退宋兵的神话故事。在过去,连州菜心主要为连州当地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统一的种植标准,菜心种子未经提纯复壮、种植土地零散,导致菜心品质参差不齐,品牌推广力度不足、销售半径小、市场主体欠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广东省委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清远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认真谋划梳理连州菜心等五大百亿级农业产业,集中精力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连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将连州菜心作为连州主导农业产业之一,以做好“土特产”文章助推乡村振兴,争做“百千万工程”“排头兵”。

            连州市通过土地流转、项目扶持、产业奖励、创建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促进了连州菜心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21年起,连州菜心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21年,广东省气象学会授予连州菜心“岭南生态气候优品”称号。2022年,连州菜心产业被列为清远市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的首批百亿产值特色农业产业、纳入广东省“12221”市场体系重点推动项目。同年,连州菜心种植面积为8万亩,年产值超12亿元,带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发展。

          连州市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菜心产业园”)于2020年2月建成运营,总面积1150平方公里,总投入资金2.2684亿元,建设有1个核心区(位于连州城南),13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其中菜心产业园核心区占地面积约7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提供收购、集散、分拣、加工、转运、仓储、预冷、检测、物流等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精准选定主导产业

           一是立足地域特色,打造菜心产业。产业要发展,因地制宜是基础。连州市依托光照充分、土壤富硒、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菜心种植历史大力发展菜心产业。连州市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土壤富硒,土质疏松,农业生态环境好,具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有利条件。连州市利用秋、冬季大量的冬闲田规模开发连州菜心种植,在多年的蔬菜种植生产实践中,选育出的适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而且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状稳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连州菜心”地方品种。连州市加强与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联系,依托科研单位技术支撑,通过改良和选育培育出了丰裕连州菜心2号、丰裕连州菜心4号等多个适宜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的连州菜心优新品种。2014年,连州菜心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连州菜心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2020年,连州菜心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

            二是整合土地资源,推动产业规模化。连州市通过发挥菜心产业园的作用和整合零碎土地,打造菜心产业集群。连州市充分发挥菜心产业园集产业研发、科普、仓储、电商、冷链物流、交易市场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作用,形成辐射“三连一阳”地区乃至粤湘桂三省毗邻地区农产品集散地。另外,连州市大力推广垦造水田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全盘摸底可种植菜心土地近20万亩,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土地流转,特别是1000—2000亩以上连片土地,推动土地等要素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集中。冲口合作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在龙头企业的带领和农户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农村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河田村委会租赁土地2050亩;在冲口村委会整合零碎土地1230亩。整合后的土地除开满足原土地农户耕种需求,其余土地进行规模化、机械化耕作,既解决了土地零碎化问题,也促进了土地的增值。

         (二)科技支撑,探索高效农业路径

          一是产学研融合,推动种业振兴。做强特色农业,种业振兴是关键。连州市紧抓连州菜心种业研发,通过组织召开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做好连州菜心新优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冲口合作社携手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连州菜心种业创新研发项目,建设连州菜心品种研发中心和连州菜心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围绕菜心良种培育、实用种植技术等方面加强现代成果转化示范,成功培育早熟连州菜心、晚熟连州菜心、尖叶连州菜心、粤苔2号、粤苔4号、粤苔5号、粤苔7号、粤苔8号等9个品种,促进连州菜心品种更新换代,建立稳定的繁、育、推生产示范基地,满足市场和生产对连州菜心品种和种子的需求。

          二是科技化管理,发展“智慧农业”。连州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田间物联网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菜心生产示范基地,建立连州菜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据库,搭建连州菜心百亿产业大数据平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现菜心产业园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辐射带动全市菜心产业标准化生产。冲口合作社配备植保无人机、自动灌溉设施、果蔬真空预冷设备、工厂化育苗大棚等现代化农业科技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超过80%,推动菜心高质量发展。

          三是开启轮作种植,形成高效模式。冲口合作社因地制宜,推进耕地轮作,在菜心生产基地探索形成“连州菜心+双季甜玉米”“连州菜心+水稻+甜玉米”等种植模式,既提升发展效益,也为连州菜心发展提供良好示范。此外,冲口合作社建立日产200吨的青储饲料加工厂和日产20吨的大米生产加工线一条,提升了玉米利用价值,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既创造了经济效益,更提升了生态效益,走出了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建设品牌,宣传推广频出新招

          一是统一品质标准。产业要发展,标准是关键。连州市建立连州菜心质量监管体系,《连州菜心》《连州菜心生产技术规程》两项标准于2023年成功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并在“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发布。此外,严格采用生物技术防虫,播撒有机肥和生物肥,科学规定播种深度、菜苗间距、浇灌频率、上市等级等,在连州菜心种植、采摘、仓储、加工、包装、物流、终端销售等方面强化约束,制定统一操作规程和产品标准,严控产品品质。还邀请专家为种植户讲授栽培技术、电商物流、溯源管理等知识,探索建立统一的菜心产品品质标准化体系。

           二是树立品牌形象。连州市着力连州菜心的品牌创建和市场培育,用心设计农特产品品牌形象,力争让连州菜心叫得响、好推广,让消费者记得住。连州市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为核心,融合地标品牌设计独特品牌标签为载体,以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为基础,建设由“双定、一档、一码、一审”组成的连州菜心品牌保护及质量追溯体系,实现连州菜心“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身份可查询、责任可认定”做到产品防伪、精准监管,有效保护连州菜心品牌,提升连州菜心品牌经济与产业发展。连州市积极申报国家地理商标,通过挖掘连州菜心特有的风味物质和地理属性,为连州菜心提供正牌身份证,提升连州菜心区域公共品牌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结合连州文化和菜心的特色,推出的24款“百亿产业连州菜心”微信表情包,其中萌萌的连州菜心表情,配上连州地标元素以及运用谐音梗表达,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打造节庆文化。连州市自2011年举办首届连州菜心节起,至今已举办11届,成功树立了连州菜心高质高价的品牌形象。特别是在2013年第三届连州菜心节上,一棵近500克的连州菜心拍出了31万元,创“世界最贵蔬菜”“吉尼斯纪录”。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连州市持续打造连州菜心热点网络话题,推出菜心系列短片以及市领导打call视频,《诚挚邀请全国人民品鉴连州菜心——连州市委书记、市长的亲笔信》的点击率高达270多万。举办广州地铁5号线“连州菜心”专列活动,其中《广州地铁“连州菜心”专列宣传》仅在新华网广东频道已超270万点击率,通过地铁大客流、高频次、创意专列的创新宣传方式直接接触广大市民,为市民乘客开启一段推广寿乡连州的新旅程。举办连州菜心上广州塔活动,播放“连州菜心,甜上心头”22分钟,受众约280万人次,助力连州菜心地标农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

       (四)提质增效,延长菜心产业链条

          一是以工业化思维提升菜心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精深加工产品。菜心产业园打造了2条连州菜心加工生产线,采用连州菜心挑选-清洗-再清洗-漂烫-冷却-风干-脱水-烘干-修剪-包装的精细化加工流程,丰富连州菜心产品线,助推农户增收。另外,菜心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延伸菜心产业链,探索制作高端菜心产品,研发出菜心干、蔬菜面、菜心含片、速冻菜心,果蔬膳食纤维素粉等加工产品,年销售额达千万元。开展菜心香菇饺等预制菜菜式研发,推动菜心产品精深加工,链接下游中央厨房和餐饮零售行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餐饮行业,提升连州菜心产品附加值。

          二是高标准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连州菜心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让菜心产量高、品质优,还要销量多、效益好。2022年,连州菜心产业被纳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12221”市场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连州市高位推进连州菜心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成立连州菜心“12221”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菜心专班,抽调专人全程清单化管理,组建“连州菜心产业联盟”,集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推广、种植加工、销售流通、金融等各方资源要素,以工业化手段合力推进连州菜心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发展电商经济,拓宽销售渠道。抓市场、抓渠道是连州菜心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菜心产业园电商直播中心构建“县镇村”三级电商发展模式,现有团队成员30多人,直播间10多个,以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直播带货,整合区域优质农产品资源,助力农产品上行。聘请网络红人、影视名人等网红达人担任助农宣传大使,充分发挥网络粉丝流量、关注度等大数据应用效应。

       (五)助农惠农,打造“农事服务超市”

          一是创新服务手段。近年来,连州市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联农带农的作用,创新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径。如,连正合作社积极探索打造犁耙田、播种、育苗、插秧、收割、烘干、产品包销等一条龙“农事服务超市”,形成完整闭环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二是发挥合作社优势。连正合作社通过农户之间的联合,整合了分散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群体优势,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小规模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降低了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与传统的耕作手段相比,采用机械化育秧、耕作等标准化生产不仅品质有保障,产量也比传统方式增加10%,折合现金每亩可增收近200元。

           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连正合作社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级示范社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基地带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带小农户的模式,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生产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产业链闭环,达到土地集中成片规模种植,解决稻田撂荒日益严重和今后“谁耕种”的问题,提高现有农机利用率和种田能手就业率,使农业生产水平、农产品品质和土地产出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农户单一传统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工场”模式转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2022年,连州菜心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6万多亩次,减少八成劳作时间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和成本,达到标准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六)赋能智农,引才育才同频共振

          一是发挥桥梁作用引入人才。人才驿站以“凝聚人才、汇聚智力、服务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人才服务阵地优势,大力培育挖掘、引进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人才,孵化本地电商直播带货人才,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集中资源推动连州菜心百亿产业发展。通过“1+12+N”模式,全面掌握连州菜心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并积极与上级对接联系,寻求合作共赢。2022年以来,通过人才驿站对接促成《连州菜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人才项目合作签约,柔性引进广东省农科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团队。

          二是开展种植和电商培训。开展2023年连州菜心《连州菜心》和《连州菜心生产技术规程》两项标准宣贯培训,邀请广东省农科所研究员为种植大户进行菜心种植的技术培训17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连州菜心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连州菜心产品标准规程的普及度和认知度。围绕菜心产业举办农产品电商培训班活动8场,培育本地电商直播带货人才逾千人次,开展电商直播带货活动,带动菜心产业销售的同时提升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农产品电商人才达500余人。

        三、主要成效

         (一)立体宣传树品牌,规模效应显现

          菜心生产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多头媒体,持续深入推广“连州菜心”公共品牌,有效提升了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全面提升连州菜心地标形象。经过多年品牌培育,2015年冲口合作社打造的“连正”牌菜心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名牌产品,2017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连州市启动连州菜心大播种仪式,提升农户的种植信心,冲口合作社2022年主动承担连州菜心大播种现场活动,新增设计包装3个、销售渠道1条,扩大连州菜心种植规模1880亩,发展订单农业8000亩,菜心产值超3000万元,同比增长60%。

        (二)现代化科技赋能,实现增产增收

          冲口合作社建设有占地45亩的工厂化育苗大棚。其中包括配备有1套育苗大棚首部系统、1条连州菜心播种生产线、5套育苗催芽房、5亩育苗苗床、1台育苗基质搅拌机等,可对空气温湿度照度、雨量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以此提供精准农事服务方案来培育连州菜心。工厂化育苗大棚具备每批次供3600亩的应用需求的育苗生产能力,年供育苗生产能力超过4万亩次,满足了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大户的用苗需求。2022年,连州菜心种植面积达8万亩,同比增加33%;亩产约1500——2000公斤,与往年相比亩增产约500公斤;菜心的田头采购比例从往年的10%提高至45%,采购均价从1.2元/斤提升至3元/斤,增值近200%;销售单价达到历史最高峰的5.5元/斤,每亩增收约7000元,销售额由往年6亿元增长到12亿元,农民种植收入实现翻番,人均增收1600元,实现了量价齐升的目标,有效推动产业振兴、农民致富、地方发展。

       (三)开创农事服务超市模式,联农带农效果显著

          连正合作社打造的一条龙农事服务超市,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2022年,冲口合作社示范带动103户社员种植连州菜心近8000亩,年总产量约1.4万吨,产值约8400万元。同时,冲口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与周边农户签订连州菜心种植合同2000多亩,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连州菜心近2万亩,年总产量约3万吨,产值约1.8亿元,带动2250家农户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此外,冲口合作社的运营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如河田村委会通过资金入股公司,年分红超过5.5万元;冲口村委会通过项目入股公司,每年分红达到了3万元;冲口村委会达何村通过资金入股公司,年分红超过9万元,有力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四)发挥桥梁作用,新农人才持续涌现

          人才驿站对接促成的《连州菜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人才项目创造就业岗位20个,吸纳就业20人。广东省农科所专家团队带来的“蔬菜所集成标准化栽培技术”可节肥省药15%、增产15%、增收10%。2022年以来,人才驿站共开展菜心产业培训100多场,培训人数达3000人。通过不断学习培训,从田间地头、种植养殖场成功培育出一批“教授级”工匠人才,如冲口合作社的负责人经广东省乡村工匠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获得了正高级职称证书。目前连州市菜心产业田秀才、土专家人才达200余人。

        (五)三产融合持续深化,迸发菜心经济新活力

          菜心产业园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打造集研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于一身的全产业链模式。连州市通过连州菜心广州发布会、连州菜心顺德发布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现场推介活动、广东省农博会现场推介活动以及连州菜心现场会,吸引消费者和游客到连州参加菜心节,实地考察连州菜心的生长环境、生产细节,并且通过自媒体、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传播连州菜心,扩大连州菜心品牌影响力,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的旅游、餐饮和电商经济的发展。2023年,连州市将努力实现连州菜心种植面积16万亩、综合产值超17亿元的建设目标,把连州菜心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黄金叶、致富菜,助力连州“小菜心”奔向“百亿”大产业。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质量第一、健全体系,培育优质绿色品牌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连州菜心优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占比,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坚持多方参与、创新模式,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广泛调动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机构、研发机构等主体积极性,聚合新要素、探索新模式、实现新跨越。注重吸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创新,构建与联农带农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三)坚持科技赋能、高效智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坚持延链强链、提升价值,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聚焦连州菜心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直供直销、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挖掘农业的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促使农业与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五)坚持人才振兴、引才育才,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创新引擎,写好“土特产”文章,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特色产业,积极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强化政策支撑,升级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竞相奔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