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干部教育学院 > 现场教学基地(情况介绍)

河源市现场教学点简介

时间:2021-01-12 15:31:11 来源:本网 【字体:

  一、党的建设篇 

    紫金苏区红色革命遗址 

    和平九连“小延安” 

    阮啸仙故居 

  二、经济建设篇 

    河源市高新区(中兴通讯、农夫山泉、中光电公司) 

    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天镇金史村、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中兴绿丰柠檬现代产业园) 

  三、文化建设篇 

    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 

  四、社会建设篇 

    源城区高埔岗街道,埔前镇坪围村 

  五、生态文明建设篇 

    东源县康禾仙坑村 


一、党的建设篇


紫金苏区红色革命遗址


  血田遗址位于紫金县苏区镇炮子村古井坵,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该遗址坐东南向西北,田内种植红草,后面和两侧砌有保护围墙,田的正面是广场,中间铺大理石,两侧铺河卵石,四周种植柏树。广场右侧竖石碑,此碑用水泥砖石砌筑,方顶,水泥基座,外表批石灰,高2.5米,宽1.75米,碑文为青石阴刻,记述两次大屠杀惨状。

  在紫金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当中最让人伤心、让人落泪、使人撼动、催人奋进的莫过于就是“血田惨案”。

  1928年农历三月,桂系军阀黄旭初部大举“进剿”中共紫金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炮子,实行大屠杀。农历四月初,在炮子圩附近的八分地(仅50平方米)“古井坵”稻田里,黄旭初部用机枪屠杀革命干部群众280多人;农历十月初五,黄旭初部又在“古井坵”稻田里,屠杀革命干部群众170人,两次共屠杀了革命干部群众共四百五十多人。当时鲜血染红了稻田,溢出田埂,流入琴江,历史上把这次惨案称为“血田惨案”。后来人们称“古井坵”稻田为“血田”。

  血田堪称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镇压革命、屠杀人民的罪恶见证。为纪念被屠杀的革命干部和群众,紫金县人民政府于1963年修筑了血田遗址,1976年在“古井坵”稻田原址建成血田广场并建立了纪念碑,2010年血田遗址被列为河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平县九连“小延安”


  九连“小延安”,位于九连山下的和平县古寨镇河东村嶂下自然村及周边地区。从1947年7月成立中共和东分区工委,1948年6月成立和东行政委员会,直至1949年5月和平县解放,嶂下村一直是中共和东分区工委、和东行政委员会驻地,也曾经是粤赣边支队六团(后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六团)团部及《大众报》报社所在地。

  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国家机械化工业部基建司原司长骆维强、省政协原副主席郑群、省政协原副主席杨奎章、省文化厅原厅长唐瑜,兴梅籍的陈激、李楚,在港、穗工作的徐梓材以及骆灿夫妇等,他们都是从外地城市来到这山沟里,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己任,投入艰苦的革命斗争。

  嶂下村作为当年和东地区的指挥大本营和战略后方,孕育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和平全境乃至九连地区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弘扬红色历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2010年8月,和东区行政委员会旧址由和平县人民政府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列为和平县革命旧址。革命旧址年久失修,政府部门投入900万元对九连“小延安” 部分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目前初具学习教育、旅游参观功能。九连“小延安”内建有和东区行政委员会旧址、《大众报》报社旧址、“熏南第”、肖国泰故居、堡垒户、信息员之家、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景点。其中“熏南第”为培训中心,能满足100人左右的培训需求。


阮啸仙故居


  阮啸仙故居(纪念馆)是阮啸仙烈士少年时生活的地方,是全国审计干部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党史团情教育基地、河源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河源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东源县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由阮啸仙故居和阮啸仙纪念馆两部分组成。

  阮啸仙故居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为三堂四横一后杠屋一池塘布局,占地面积3558平方米,属客家方形围屋式民居。阮啸仙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阮啸仙纪念馆分为阮啸仙生平、红色审计、廉政教育等三部分。以现场教学为主要方式。

  阮啸仙(1898~1935年),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早期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1928年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1931年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成为我党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是我党审计工作的奠基者,在我党的审计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共审计第一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2009年,阮啸仙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其故居是缅怀阮啸仙烈士、教育人民的重要场所。


二、经济建设篇


河源市高新区

(中兴通讯、农夫山泉、中光电公司)


  河源市高新区(挂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牌子)于200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位于河源市南边,总体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约25平方公里,核心区距市中心12公里。高新区于2003年6月挂牌运作,经过近17年的开发建设,高新区已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内的深河产业园被认定为省产业转移园“十大重点园区”,连续多年获得省示范园考核优秀,荣获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中国电子信息行业首批重点推介产业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太阳能光伏)基地、省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市共建新一代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制造基地、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省“五星级服务园区”等称号。目前,高新区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推进“二次创业”,全力打造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全市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

  中兴通讯(河源)生产研发培训基地(以下简称河源基地)由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0年7月签约落户高新区,是中兴通讯唯一集研发、生产、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产业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产业转移项目,也是深圳市对口帮扶河源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总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生产有线产品、终端产品、供应商的配套材料产品等。中兴河源基地于2015年2月1日全面动工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1万平方米,其中万级无尘车间10万平方米,配备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拥有强大的研发队伍,其中,日本技术专家顾问团5人,高级研发工程师10人,台湾专业工程生产管理团队20人,本科应届大学生人才储干培养60人,研发人员约60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0%,拥有专利170余件。现月生产销售液晶显示屏约1000万件,精密显示模组1000万套,摄像头约500万件,手机内置天线约600万件,位居国内行业排名规模的前三名,产品广泛用于智能手机、医疗、工业显示等领域,与京瓷、华为、联想、酷派、TCL、传音、天珑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2019年,实现产值99.7亿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该公司全力响应国家关于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供应的号召,投入资金1.2亿元,购置自动化口罩生产线75条(平面口罩自动化产线70条,N95口罩自动生产线5条),规划无尘生产车间8000平米用于口罩生产,目前,已有到30条口罩生产线投入生产,产量100万个/日。


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顺天镇金史村、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中兴绿丰柠檬现代产业园)


  (一)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灯塔盆地示范区)

  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中心腹地,涵盖东源、和平、连平3县20个镇,约2291平方公里(343.7万亩),总人口57.8万。是河源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单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土地资源丰富。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是广东少有的农业资源富集地带,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面积约269.8万亩,占示范区总面积的78.5%。内土地权属清晰,生态环境良好,后发优势突出。

  气候宜人。境内气候温和,盆地气候减缓台风与寒潮的影响,极端自然灾害极少发生,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清洁的淡水形成了盆地农业发展的最佳自然生态平台。

  交通便捷。灯塔盆地,位于河源市中心腹地,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不到200公里。京九铁路从北部贯穿而过,汕昆高速、粤赣高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赣深高铁、厦昆高铁、三角通用机场构建起灯塔盆地交通外联内畅的大动脉,令灯塔盆地未来加速融于粤港澳大湾区。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示范区内建成了尤力克柠檬、百香果、板栗、蓝莓、仙湖茶等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一县数品、一镇一品”的区域特色格局。以绿色、环保为特色的活猪、冰鲜肉、优质水果、绿色蔬菜、米排粉等各种农副产品纷纷进入大湾区市场,成为穗深港澳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区内有国家级4个,省级1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30个,家庭农场1221个,种养大户2002个,2019年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0元。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52个,绿色食品产品达18个,有机食品认证15个,广东名牌产品总数达16个,“万绿河源·绿色食品”的品牌进一步打响。

  发展脉络清晰: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灯塔盆地要建设成为河源城市发展“副中心”、生态河源“主战场”、乡村振兴“主引擎”的目标,为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灯塔盆地按照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广东绿色

发展样板区、湾区优质生活圈重要腹地、岭南现代田园城乡特色区”的定位,进一步优化灯塔盆地空间开发格局,引领灯塔盆地向更大纵深、更高层次发展。

  初步完成《灯塔盆地城乡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分为灯塔盆地发展战略规划、农高区总体规划、农高区核心区规划和集中展示区城市设计四个层面,形成“1+3+N”的空间格局。“1”一核心:以顺天镇为核心,主要规划建设国家农高区和千亿级农业科技产业新城;“3”副中心:培育忠信、船塘、公白三个镇为连平、东源、和平县的农业产业聚集区,形成产城融合的新城;“N”若干个产业集群小镇: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全域连片发展。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推进16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带”的打造,推动区域设施联通、服务配套、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统筹灯塔盆地示范区的开发与区域片区内中心组的发展,促进灯塔盆地内各版块有序轮动、协同发展,形成以线连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二)顺天镇金史村

  金史村,属省定贫困村,位于河源市东源县顺天镇北部,与连平县忠信镇接壤,2005年全市首个建设村级文化广场的市级文明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425户2064人,常住384户1200人,贫困户63户219人(省定标准),已全部脱贫。村总面积8.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045多亩(其中水田1422亩),耕地面积已承包到户,除部分边远的山坑耕地已无法耕种外,普遍种植了高山茶、柑桔、甘蔗、水稻、花生、板栗枇杷、鹰嘴桃及水晶梨等作物。现有山地面积7000多亩,990亩为生态林。2019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精品村。2016年以来,在省直工委挂钩帮扶带动下,累计投入1430多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造建筑外立面,建设河堤工程、村庄道路;建设了600多平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村庄环境进行优化绿化美化,建设村绿道、公共休闲绿地,完成村文化广场、文化室改造提升,100%完成村级户厕改造。建设了村口河堤特色花卉湿地长廊,与水稻、花生、玉米组合成金史的湿地田园综合体,构成一幅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的水墨画。

  (三)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项目

  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项目位于顺天镇大坪村,该项目于2017年8月经国家财政部批复同意实施,严格按照“一轴一心、三区三园”的规划结构,规划面积为13641亩,建设项目47个,项目总投入15.58447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2.764688亿元。

  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根据总体布局和产业特点,其功能分区分为七大分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及一二三产融合示范核心。该区主要承担农产品科技研发、加工孵化、评测、交易及现代农业成果展示等功能。沙溪大坪美丽乡村及特色农事体验社区。该区主要从村庄整治基本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产业提升建设三方面着手,科学谋划乡村休闲旅游、民间工艺作坊、乡土文化体验、传统农事参与等特色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新农民“双创”实践及创意微农场示范区。该区主要围绕农业创意创业实践以及都市农业园艺服务展开业务,打造集农业创业创新、农业科普体验、都市农业园艺服务示范推广、农业特色产品推广、创意农场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双创”实践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集成示范区。该区主要进行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示范及订单农业示范,鼓励扶持发展适合河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经营。循环生态农业生产体验示范园。该区主要展示推广循环生态农业科技的应用,引入光能、立体养殖、柠檬多层次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循环农业技术的多方位利用,促进整个园区节能减排。中兴绿丰柠檬产业园。该产业园依托项目区特色地势和农业资源,打造集柠檬果树良种繁育、柠檬种植和柠檬果品加工于一体的展示区,同时融入旅游休闲体验功能。广东融和“蓝精灵”主题农业公园。该区主要依托农业种养生产基地、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打造岭南特色的“农民家园、市民公园、游客乐园”的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公园。

  (四)中兴绿丰柠檬现代产业园

  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致力打造中国柠檬民族品牌,从事柠檬产业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科研及田园综合体开发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

  公司总部位于河源,旗下拥有7子公司和研发机构,在河源、四川广安等地拥有约两万亩标准化柠檬种植基地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精深加工厂。公司已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强大的技术支撑、丰硕的项目成果和优质的品牌形象,产业化和技术水平走在行业的前列。已成功创立了“中柠”、“河柠”、“options”、“果然优果”、“益生康柠”、“柠檬爽”等知名品牌,鲜柠檬、柠檬苗、柠檬盆景、柠檬冻干片、蜂蜜柠檬片、柠檬酵素、柠檬精油、柠檬果汁、柠檬细胞水、水果冻干片、果脯水果干等系列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项目年产值达到3亿元,带动当地2000人就业,有效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三、文化建设篇


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


  司前村位于忠信镇东南部,有7个自然村,总户数329户,总人口1600多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村客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忠信吊灯习俗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忠信花灯是当地忠信吊灯习俗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忠信吊灯习俗既是宗族大聚会的主要形式,又是吴氏家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增进宗族团结、促进邻里和睦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司前村形成了家庭和气、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村风。2012年以来,司前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广东省名村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河源市文明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司前村吴氏家训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其内容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关爱家庭、修身齐家等,传扬了中华文化道德之精髓,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之灵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2015年,河源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与连平县委、县政府依托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世代相承的吴氏家训文化,在该村建设了河源市家训文化传扬示范基地。该基地与农村文化室、忠信吊灯习俗传承基地和民俗采风摄影基地结合建设,旨在弘扬司前村的家训文化、保护传承忠信吊灯习俗和建设新时期的农村文化,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扬家训文化有机结合,使更多的群众和外来游客能充分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社会建设篇


源城区高埔岗街道,埔前镇坪围村


  (一)源城区高埔岗街道

  高埔岗地名始于清代,属清朝大洲都高埔约所辖,民国时期设高埔乡。1953年。撤销高埔岗劳改场,改为广东省高埔岗国营农场。1959年,高埔岗国营农场成立,近百名知识青年与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怀揣忠诚与梦想,来到高埔岗安营扎寨,从此拉开了高埔岗建设的序幕。2011年3月,在国营农场的基础上设立街道办事处,与国营高埔岗农场并存,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马”的管理模式,管辖新作塘、大水井和新陂3个居委会,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00人。

  61年来,尤其是自1988年河源设市分区以来,在源城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埔岗人民高举党旗,坚持姓“农”又姓“党”,默默地奉献智慧与汗水,使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日益增强。高埔岗街道着重以党建为引领,用党建促工业、促农业,促旅游业,促社会和谐,为“首善之区幸福源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美丽幸福河源城市次中心。

  1、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

  大水井特色民宿文化街区位于高埔岗大水井社区。该区居委会于2013年设立,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南部,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00人,户籍人口约1190人、90%以上为新丰江库区移民。该辖区区位优势突出,背靠两大国家4A级景区——巴伐利亚庄园和客天下·水晶温泉,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居民淳朴、务实,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社区。

  该项目位于大水井社区老村庄保留点范围内,与巴伐利亚、客天下景区呈“金”字型布局,总规划面积13万平方米,项目示范区规划面积约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约5000万元。内容汇集彩色村落、现代客家四合院、企业家窗口院落、明星院落和艺术家创作基地等业态。民宿核心区已于2018年元旦正式对外试营业,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目前,已经接待游客近13万人次。

  2、河源市首个镇街党校——高埔岗街道镇街党校

  2018年7月1日,高埔岗街道党工委党校正式挂牌成立并举行首期培训班。该校按照有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办学场地、工作制度、经费保障和培训计划“六有”标准建设,建好用好街道党校主阵地,落实对党员的全员教育。该校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教学室、党建书吧、党校办公室等,可容纳80人上课;组建有一支“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师资库23人,形成“讲师团+乡土人才+基层干部”的师资体系。

3、源城区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埔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高埔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源城区高埔岗街道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建为引领基层治理,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的具体实践。2018年6月在大水井社区正式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我省首批4个示范点之一。

  4、高埔岗特色产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埔岗以全域全面“融湾”为契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目前,诚展科技有限公司、华达凯旋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富山源实业有限公司、东江·巴登城项目、广东雅达电子有限公司、丰叶电器制造厂九天绿集团、等企业成功落户,为高埔岗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红利。

  (二)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

  坪围村,素有“河源南大门”之称,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800亩,山林面积约7000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47户3332人,其中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约50%,是省属水库区移民村、革命老区村、精准扶贫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户61户185人,贫困发生率6.1%。2019年预计村集体收入约10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4804元。

  自开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坪围村坚持“围绕抓党建强治理促脱贫谋振兴”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党建+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模式,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汇聚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的发展。2017年4月29日、2018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李希书记先后到坪围村调研,对坪围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党建方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带学活动优秀终端站点”“河源市生态文明村”等称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远通同志连续五届高票当选村支部书记、主任,并在2012年当选为广东省党代表。二是乡村振兴方面。成立了坪围村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无花果种植基地;发展集农产品种植销售、农家乐、特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休闲农场;打造兰花温室大棚基地。三是精准扶贫方面。实现60户185人预脱贫,户脱贫率100%,人口脱贫率100%。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帮扶前的3500元增加到的18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增加到109万元。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广东省文明村”。


五、生态文明建设篇


东源县康禾仙坑村


  一、宣传口号

  (一)客家名楼·仙坑古村

  (二)中国古村落,美丽仙坑村

  (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仙坑古村

  二、基本情况

  仙坑古村位于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广东省东源县康禾镇北部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4.2平方公里,户籍457户,人口2106人,本地产业以茶叶种植及水稻、大豆传统农作物为主,森林及矿产资源丰富,东江支流康禾河在村内蜿蜒流淌,山峦峻秀,绿水悠悠,仙坑古村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客家古建筑保存完好,生态环境优美,仙坑古村被广东省文联指定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获评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2018年获评为中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荣誉称号,2019年9月先后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河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古村最具特色的方形城堡式客家式围屋四角楼、八角楼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人文社科普及基地,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网红打卡点”、河源市首个研学基地。

  仙坑古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前后,距今已四百多年历史,除了最具客家古建筑特色的八角楼、四角楼及登云书院,仙坑古村还保存有完整的客家古民居近27幢、古街道7.5公里、古墓2座、古井3个。近年来,仙坑古村不断被外界所知,引来各地文化学者、古村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和青少年学生等社会团体人士或参观采风、驻扎研学。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仙坑村被定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核心村。深圳市盐田区、河源市高新区及万科集团作为帮扶单位先后投入六千多万元支持仙坑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年底,成功摘帽省定贫困村,57户贫困户185人全部如期脱贫,集体收入从2016年前的3万元增长到超过30万元,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公路、教育、卫生、文体娱等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完善完备,仙坑古村在生态环境上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完整的客家红茶叶种植园、古村落田园旅游观光、研学旅行、高标准农田特色种养和“万家旅舍”的发展路子。

  四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历尽风霜的客家古楼……如今,新时代的仙坑村早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如火如荼建设中,正努力建设美丽、文明、富裕的新农村,积极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逐渐实现“望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乡情”。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