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教学工作

[教学体会] 浅谈统计教学与案例教学法

时间:2006-01-31 09:38:47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王红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校统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社会要求高校统计专业必须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高级统计人才。为此,必须加快统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

        一、对统计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高等统计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即应将统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全才”。因此,统计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统计专业知识本身的传授,应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统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概念加解释,即使举例也只能是蜻蜒点水。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教学法能使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将一门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具有特定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学生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专业知识,难以从实质上抓住理论、概念的要点。这种机械死板的学习方法,往往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学生毕业走上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极差,不懂得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现实问题。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新要求是很不相符的。我们必须在统计教学中竭尽全力尽快改进这种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使两种教学法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使用案例,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从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创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课题的讨论。显然,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更大优越性。它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投身于分析性思维之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论、分析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学生考试成绩好坏不再是社会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具有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统计教育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如何改革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吸收和推广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级统计人才。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真正起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对案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笔者认为,一个典型案例是关于某一个真实问题、情景或争端的事件,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l)必须是实际生活中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2)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细节,但线索错综复杂,不做任何梳理;(3)具有综合性,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根据案例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划分为概念应用型案例、定义型案例、说明型案例、决策型案例。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为其教学服务。比如,在讲《统计学原理》时,其中在“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章中,我采用了说明型案例教学。根据政府部门和某些企业开展的人口调查、市场调查、产品质量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活动的情景,编写出一份集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为一体的说明型案例,课前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然后组织他们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掌握了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作用,懂得了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如何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式,完成统计调查任务。同时,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还结合本市某区的市场营销状况,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抽样调查的设计和推断。从制定抽样调查方案,开展实地调查,到资料的整理、汇总,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基础上我仅略加指导,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统计理论知识和市场经营决策知识进行抽样推断,并写出统计分析报告。这既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课前写出或选择适用的教学案例。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编写案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和艰苦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要经常深入社会收集案例素材,以求对案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切身的体会和准确的把握,为编写案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法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教师可以寻找机会到基层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管理活动,从而深入了解和详细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在不可能脱产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参观、调查、外出讲课等机会,同实际工作的人员交谈以及收集有关统计资料,间接了解和感受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掌握到丰富多彩的案例材料,编写案例就会得心应手,使所编写的案例生动有趣,切合学生学习需求。

    再次,教师应透彻掌握所要使用的案例,并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一是在课前应将案例印发给学生阅读,并提出一些特定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作好准备;二是必须认真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与案例内容有关的其他问题,以应付讨论时的“不测风云”,使讨论始终围绕主题和中心。

     第四,教师要把握好自己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以求最佳效果。能否组织好案例教学课,关键在于教与学的配合。案例教学法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及大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最关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一定要避免使自己成为中心,自己的角色定位只能是扮演一名普通学生。假如要对课堂讨论进行必要的指导也只能是最低限度的。比如,对于一堂案例课,教师心中有把握通过学生的讨论来实现预期目标的,那么可以采用“非指导性”组织形式,即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讨论,自己仅从旁略加指导;当有学生向你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他们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假如教师没有充分把握让学生自行组织讨论达到预期目标的,则可以采用“指导性”组织形式,即由教师来主持讨论,通过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各种有关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表意见。一旦讨论出现沉默或“僵局”时,教师要设法挑起学生重新讨论辩论的“战火”,以活跃讨论气氛,使他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

     (原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1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