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读黄灼明教授的《我的园丁人生》
黄铁苗
最近,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了灼明教授的《我的园丁人生》。它不仅使我学习了他的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为人处世的风格、经历许多艰难的人生、一身正气的风骨,特别是让我深刻感悟到了他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我与灼明教授关系非同一般,我走到今天与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怀着深厚的感恩情怀写下我读他的《我的园丁人生》的读后感,以此感恩他对我的关怀,铭记我们的深厚友谊。
一、我与灼明教授的交往
我与灼明教授的交往可分为湖南段和广东段。湖南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后期,大约10年时间。最初的相识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湖南要成立《资本论》研究会。会长是我所在单位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涂西畴老院长。灼明教授及湖南师大、湘潭大学的多位教授任副会长,我做秘书工作。
这就使我有机会与灼明教授等专家近距离接触。灼明教授为人特别平和,处事从容,对年轻人特别爱护,总是给予鼓励。我记得,当时学会有工作联系,我常常用毛笔写通知。灼明教授有一次专门鼓励我,毛笔字写得很流利。有一次学会在湖南地质矿产局礼堂召开学术讨论会,轮到我发言时,我没用发言稿讲述自己的观点。后来灼明教授鼓励我,语言表达能力不错,很适合做老师。在学会工作中,我发现灼明教授特别认真。那时学会开理论研讨会,时间安排得很紧。我记得有一次,我受学会秘书处安排,宣布晚上各位代表在自己的房间看会员提交的入会论文。当我去检查时,唯有灼明教授一人在看文章,其他会员估计上街或走亲访友去了。80年代中期,我在湖南省委党校理干班学习时,听了灼明教授的经济学说史课。这就是我在湖南时与他的主要交往。
到1988年10月,我到上海财经大学去参加全国《资本论》研究会年会,在那里十分幸运地见到了他。这时他已经从部队转业到了现在的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当时我就向他提出,可否介绍我也去广东。
在灼明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在1991年6月调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后改为经济学部)工作,一直到我退休之前,主要承担硕士研究生班以及其他班级的《资本论》课程的教学任务。
自那时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灼明教授作为我的老师、同事、前辈,一直对我十分关照,许多经历我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事情,发生在1991年春夏之交,因希望弥补一直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的缺陷,在领导的关心下,我调到省人大综合处工作。此事之前尚未与灼明教授商议,待调动手续办理完毕之后,适逢灼明教授到我家来,我才向他汇报此事。他当时与我隔着茶几坐在靠窗的沙发上,在听完我的汇报后,凭着沙发的弹力,倏然蹦起身来,对我大声说道:“我告诉你,你会后悔终生的!”在我的劝慰下,他才平静下来,帮我细致分析了从政与为学的利弊,结论是我这个人更适合做学问。
我在省人大工作了不到半年时间,因工作不适应,只好打道回府,幸得省委党校不弃,让我及时调回。灼明教授那天的倏然起身是促使我下定决心回来的重要原因。现在回想起那天的经历,我深感灼明教授对我的了解。他不仅了解我的爱好,还对我的脾气和性格也了如指掌。
从人大回来后,我就向校领导汇报并表示不想当官,但领导提出,既然回到党校,就要服从组织安排。组织很快安排我任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我只好接受。到2001年,省委党校与省行政学院合并后,又要我任经济学部主任。到2014年换届时,我尽管还未到年龄,但坚决辞掉了教研部主任的工作,专心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对此,我至今不悔。我能走到今天,能有今天,都与灼明教授的关心和指点有着密切关系。
回顾我与灼明教授几十年的交往,深感我与他有着很深的缘分。这种缘分是建立在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热爱、深研和教学基础上的。现在我们虽然都已进入暮年,但只要讲到《资本论》,我们还是有很多话题。当然,在这方面,主要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接触过《资本论》、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灼明教授对我的指引和影响。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正是灼明教授对我的指引和影响,我才有无悔的今天。为了感谢灼明教授,在他70岁、80岁和85岁华诞之际,我都分别写下贺诗和贺联。
2006年12月19日上午,经济学教研部召开了“综观经济理论研讨会暨黄灼明教授专著出版座谈会”。此时恰逢他七十大寿,会上我题诗和对联向灼明教授七十华诞表示了祝贺:
灼明教授七十华诞贺诗
少年北大读书勤,励志耕耘五十春。
从南到北经磨砺,由北返南展缤纷。
专攻经济多新著,哺育人才有恒心。
阔步昂首蹄自奋,今逢七十更精神。
灼明教授七十华诞贺联
讲话声音洪亮打球活虎生龙谁信公属古稀岁
为人坦诚友善做事负责认真众祈君超期颐龄
2016年10月28日,经济学部召开了“黄灼明教授从教五十六周年座谈会”,此期也是他八十大寿之期,会上我用他名字写了贺联一幅。
灼明教授八十华诞贺联
灼见真知研经济成果丰硕
明理悟道育后学人才辈出
2021年11月6日,在为黄灼明教授85岁祝寿时,我撰写了以下贺联:
灼明教授八十五岁华诞贺联
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满腹经纶有德有才
2023年11月10日,为灼明教授88岁(米寿)写的贺联是:
灼明教授米寿贺联
正气浩然维大众权益
才华横溢著锦绣文章
回顾几十年来我与他的友谊,我深感黄灼明教授是一位难得的良师益友。我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虽不像今日读硕士、博士的同志,师从一位老师几年,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关系;但我们的关系要远远胜过这种关系。这不仅在于我们一直都搞经济学,而且在于空间越来越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上有我学不完的东西,概括地说就是他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黄灼明教授的身上有许多可贵的精神,但最重要的是他昂扬向上的精神。在我们相识的几十年时间内,他总是精神饱满,不断奋斗。尤其是近几年来,面对疫情的肆虐,很多人,尤其是不少老人都不堪其扰,有的人赔上了性命,有的人畏缩不前。但灼明教授却每天坚持“听听”(广播、音乐)、“ 看看”(电视、书报、日记)、“走走”(在家中、校园)、“写写”(写该书),完成了20余万字的书稿。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如果没有一种精神的支撑,是不会有如此精力的。黄灼明教授昂扬向上、刻苦学习、乐于奉献、勇于探索、敢于批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精神都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二、灼明教授的《我的园丁人生》的特点
灼明教授的这本书,既不是个人传记,也不是理论成果的汇编。它是以个人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研究为主要线索,记叙介绍他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和体会。此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记叙的事实,既在时间上跨度长,又在空间上跨度广
黄灼明教授出生于1936年11月,正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944年6月,日寇入侵他的家乡,疯狂烧杀掳掠,犯下了惨绝人寰的“三社惨案”。日寇的残暴行径深深刺痛了灼明教授,正是这些挥之不去的民族仇恨,使灼明教授从小立志要好好读书,不断进步,为国家、民族兴盛而奋斗。一直到今年,他已经88 岁高龄,但对这些经历一直有着清晰的记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精神。
灼明教授的人生经历跨度之广是同类学者少有的,我在他七十大寿赠送他的诗句就有“从南到北经磨砺,由北返南展缤纷”。他十七岁从广东沿海城市江门市台山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从事教学工作,历经10年,后又在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工作18年,最终落叶归根回到广东。俗话说,成就一个人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灼明教授从南到北,又从北到南的几十年中,到过多少地方调查研究,见过周恩来总理、陈赓大将、马寅初、陈岱孙等这样的大领导、大学者。这种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不仅使灼明教授眼界开阔,胸怀博大,而且每临大事有静气,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从容不迫地应对许多事情。这是从其他一般书籍中很难学到的。
(二)记叙的事实,既反映出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十分优秀,也记载了他几十年时期的不懈追求和奉献
由于日寇对他家乡的侵略,他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很小年纪就确立了远大理想,将为民族复兴的重任担在肩上。在这样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发奋读书,刻苦学习,养成了少年老成的性格,凭借每年考取第一名,他都能获得免费入学的资格,还当上了每周一次升旗仪式上的唱歌指挥;多次参加讲故事和演讲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还在家乡获得“小神童”美誉;中学时期因成绩优异,当上了少年儿童队大队长、校学生会主席,还当上了县学联主席。1955年夏天,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从成年进入北大至今的几十年时间里,灼明教授一直追求进步,无论学习和工作,无论在单位的专职工作,还是其他社会工作,如学会工作,他都十分认真负责,从不懈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工作业绩一直十分突出,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灼明教授也受到影响,经历了几次“人生冲击风波”,主要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冲击波、1959年“反右倾运动”的冲击波,还有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冲击波,对他冲击最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这些他都挺过来了。
当雨过天晴,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后,灼明教授都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做到无怨无悔,迅速走出阴霾,抬头挺胸向前进,继续在教育科研岗位上尽职尽责,培育人才,在学术研究上进行创新探索。
(三)记叙的事实,既彰显了他为知识分子维权出力,还反映了他为家乡维护基本农田立功
在灼明教授这本文集的《我人生历程的片段回忆》中,详细记录了他依据中办〔2005〕9 号文件精神,上书中央,维护和落实了党中央和广东省关于离退休知识分子的政策和权益,深得人心。
不仅如此,1997年11月,他得知他家乡所在镇要占用农田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民们极力反对,准备上访。他凭借对中央关于农业农村部门保护耕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给村、镇乃至市领导打电话,宣讲政策,反映了群众诉求,终于使农民需要保护的农田没有被侵占。
灼明教授一身正气,仗义执言,为广大知识分子维权和为家乡农民保护耕地的义举,深得知情者的赞扬。
(四)记叙的事实,既反映了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教师的尊重
改革开放前,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师在中国不受重视是尽人皆知的事。尤其是十年动荡时期,从小学到大学,教师同样受到冲击,被批被斗。在民间,尤其是在农村,评价一个人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前就是“官”,“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就是“钱”。直到新时代,教师的地位才逐步提高。然而,灼明教授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喜爱教师这一职业,几十年来从未动摇过,甚至主动放弃仕途,专注于一线教学。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初心不改,说如果能选择来生的话,他仍然选择做教师。
灼明教授热爱教师职业,对自己的老师一直十分尊敬、爱戴、关心。在这本文集中,他深情地写道:对每个人来说,回顾人生历程总有一些永恒难忘的记忆和终生不灭的烙印,而这些记忆和烙印中的许许多多都与母校的深刻影响和精神传承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这本文集中,他深情地回忆了他的小学老师林锡兰先生。林老师引导他做一个有爱心、善心、上进好学的学生,教他唱歌,当小指挥和讲故事。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每次回乡都会去探望这位老师,给予慰问和帮助。这位老师终生单身,到90年代末被一位老学生接走赡养。灼明教授回乡还多方打听,但未联系上,对此他至今深感遗憾。他还回忆了台山一中的朱伯廉老师如何指点和鼓励他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让他从那时起就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本文集中,他写得最多的是北京大学的陈岱孙老师和他中学时期的黄标熊老师。
1956年上半年,陈岱孙担任灼明教授的“经济学说史”课程老师。时隔六七十年,灼明教授还如此描述先生的授课:“他那极端负责的认真态度和精炼语言,极强的讲课逻辑性,十分清晰的条理性,时间掌握的精确性,还有那挺拔俊朗的九尺身躯,至今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北大的马寅初校长对灼明教授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都影响深远,灼明教授始终以他为榜样。
讲到他中学时期的黄标熊老师,灼明教授在文集中写道:“回顾我的人生历程,自己和标熊先生的确很有缘分。早年是师生关系,又是校友关系,后来又成为老同行和老朋友。他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还是我的同行。”黄标熊老师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的形象还常常浮现于他的脑海,曾经与老师梦中相遇。对老师的怀念竟致于形诸梦端,这恐怕是极少有的。
(五)记叙的事实,体现了他既重视思想修养,又重视身体锻炼
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有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健康、快乐、满足感,既包括思想,又包括身体。灼明教授在这两个方面都十分注重。
首先,在思想方面,几十年来,他一直追求进步,从小学开始,积极要求入队、入团,在青年时代,即使遭遇“反右派”和“反右倾”的风波,他仍然积极要求入党,历经考验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至今已整整60年矣。几十年来,他学习刻苦,做事认真。就从这本文集来看,谁能相信这是一位将近期颐之年的老者写就?文集详细记录了自他青少年时起许多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的细节。他现在还能准确写出1955年进入北京大学时的学生证以及发的小凳子的编号。我想,他当年北大的同学没有几人能够如此。单单就这一点来说,足以尽显灼明教授几十年时间的生活都极其认真、细致、勤勉。他长期坚持写日记,才使他写作该文集有如此多的资料。
我喜读名人日记,因其真实。多年来我很喜欢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被有的历史学家称为“千古完人”,其弟子李鸿章评价其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从曾国藩的个人修养,即立德来看,他不愧是完人。
作为立德方面的完人,曾国藩每天都坚持写日记,这得益于他老师的教导,更得益于他自身德行的修养和操守。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人是有惰性的,加之工作繁忙,其他各种诱惑极多,能排除这些,每天(周)能记录一点东西的人实属不易。
我没有看到过灼明教授的日记,但如果没有日记,他写不出这本文集。文集虽然记录的是不少日常琐事,但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他积极向上的思路历程。
他不仅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作为家中长者,受教育最多的成员,他还制定了很好的家风:勤善为本德为纲,九条自律做奉献(奉献精神也是马寅初校长强调的北大之精神,九条自律是讲诚信、讲情义、讲感恩;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不偷懒,不骄傲,不贪婪)。家规:对长辈要尊重,对同辈要宽厚,对后辈要扶持,对子女要开明。
除此之外,他十分注重锻炼身体。到现在每天起床前,要做20个俯卧撑。每天上下午坚持走路,与老同志交流一小时。所以他才有这样好的身体和精力。
(六)记叙的事实,既有他从南到北的活动身影,也有深厚的学术成就
从该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青少年时起,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开朗、活动能力很强的人。他在家乡读小学、初中、高中时,就担任过不少学生干部职务,以至于做了他学生时代最大的地方官——县学联主席。到北大读书至今,由于他心胸开阔,能团结人,很快都会成为所到之处不同群体的中心。无论在湖南还是广东工作期间,他都在多个学会任职。在湖南工作期间,面临多个部队院校合并的复杂局面,当小单位运作几乎非他莫属时,他违背不愿为官的初衷,还是出任了部队副师级的教研部主任的职务。
因其进入北大时,有一次参观北大校史馆,他萌发了毕业后立志做一个经济学家的梦想,所以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学术,并在学术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一是深入进行了国防经济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灼明教授发现,我国的国防工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对国防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在国防建设中存在脱离实际的现象,造成了许多的失误和损失。1985年,在灼明教授的全力推动下,全国成立了第一家国防经济研究会,他任常务副会长。经过努力,1986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任主编之一的《国防经济学概论》一书。该书获得了湖南省首届政府奖。
二是综观经济学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灼明教授参与了由华南农业大学魏双凤教授发起的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先后担任了研究会的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等职务。灼明教授对该学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成果就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综观经济学研究》一书。该书获得了“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类首届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三是《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
灼明教授在读高中时期就接触了《资本论》,此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资本论》。几十年来,围绕《资本论》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重要观点。
三、灼明教授的可贵精神
通览灼明教授《我的园丁人生》一书,我深受感动。灼明教授直到接近期颐之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公众利益,关心社会事务,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其能如此,就在于数十年来,他始终被多种可贵的精神所支撑。具体而言,他身上闪耀着以下几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
(一)昂扬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
数十载春秋,灼明教授始终追求上进。自小学起,他便担任少先队干部,中学时期更是荣任县学联主席。在跨越南北、历经风雨的数十年中,尽管人生遭受过多次冲击,但他从未颓废,从未放弃理想,总是努力学习,探索人生,不断进步。正是这样的执着与努力,铸就了他今日沉稳、快乐、幸福的人生,并留下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无所畏惧、维护正义的精神
灼明教授一生对当教师情有独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老师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就是要坚持真理,不求名利,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当灼明教授目睹离退休教授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反复反映情况,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种义举,只有像灼明教授一生献身教育,心怀忠肝义胆,无私无畏的人,才能做到。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终身坚守教育岗位的灼明教授,并不满足于教书育人,传授已有的知识。作为经济学教授,他深知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学尤其如此。因此,他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进行开拓新的领域,创立了“国防经济学”“综观经济学”,对《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有着许多独到的创见,才使他赢得了资深经济学教授和著名学者的美誉。
(四)严于律己、认真负责的精神
几十年来,但凡与灼明教授共事的人都了解,灼明教授无论上课、开会还是出差,从未误过时间,他总会提前到达。有人说,这个习惯是他在部队生活中养成的。此话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正确,我曾经观察那些长时间在部队生活的人,鲜少人做到这一点。在高校、党校这些的高等学府担任教师,总免不了要承担合作写材料、编纂文集、开展课题研究等任务。而灼明教授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职业素养。他自幼便养成了严于律己的习惯,只要承诺的事情,都会认真负责到底。所谓为人师表,他不仅在兢兢业业做学问,有真正的造诣,更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灼明教授,正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学者。
(五)宅心仁厚、团结友爱的精神
灼明教授心怀仁义、厚道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尊重前辈,宽厚同辈,扶持后辈,对子女开明,无论与同事、邻居、家里还是亲友相处,都能维系十分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不少养生理论都强调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可以说人际和谐是他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支撑。然而,他的宽容忍让并非没有原则。当涉及国家、民族大事,单位事业的发展,群众的利益时,他也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但对于个人私事,他却能一再忍让,从未因私事与人结仇。
(六)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灼明教授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凡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觉得他为人爽快,热情大方。凡需要他帮忙的事,他都会不遗余力予以帮助;凡需要他帮助的人,他都会竭尽全力,鼎力相助。他曾在小学时代主动帮助过离家出走的小男孩,也曾在休假回家探亲时将捡到的钱包交还失主,失主写的感谢信还发表在《解放军报》上。此外,他还曾先后给东北艾滋病村的孩子们捐款助医,为三所母校捐款助学,为故乡文化馆捐款助建,并多次给受灾地区捐款捐物。
他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是如此,在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时,更是如此。几十年来,无论面对何种组织安排或协调工作关系,他总是优先考虑组织需要,考虑群体中他人的需要。因此,在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在哈尔滨的哈军工、湖南的国防科技大学还是广东省委党校,他都多次被荣获“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正是他积极工作、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真是心底无私,但求奉献。在2018年4月,他更是办好了遗体无偿捐赠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手续,愿在离世后,以自己的遗体为医学科研和教学事业作出人生的最后一点奉献。
(注:作者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二级教授)
(原载黄灼明著《我的园丁人生》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