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周建增 张求会:高质量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3-06-21 10:56:09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抓手,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日前,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和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如何探索高质量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广东高质量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注重以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013年5月1日起,《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单辟专章专节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进行规定。此后,佛山、惠州、潮州等地市及连南、乳源等少数民族自治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同时广东还“为菜立法”,《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强调要加强培育粤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物、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性文件逐渐体系化。

  积极推动水下考古发掘等方面走在前列。一是水下考古走在全国前列。“南澳I号”“南海I号”享誉全国,201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2个,2021年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破土动工。二是地下考古工作不断推进。广州、韶关分别于2014年、2022年公布所在市域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的发掘将广东古人类文化史从距今约13万年往前延伸至距今60万~80万年,多个考古项目入选国家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等。三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渐成品牌。如2016年启动的南粤古驿道建设,沿线多处相关文物点入选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催生了南粤古驿道摄影大赛、少儿绘画大赛、定向大赛、文化创意大赛和自然教育古驿道行等文化活动品牌。

  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传承。以非遗项目保护为核心工作,在积极参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基础上,致力于非遗名录的多层级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培养、激励非遗人才为重点工作,设立专项资金,吸引更多人才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以构建非遗平台为基础工作,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生产性示范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工作站等多种平台。

  高质量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需突破的难题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必须要把这件大事干好。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一脉,如何高质量传承下去,需要充分考虑、努力突破以下三个难题:

  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制度设计的适应性与衔接性问题。如非遗保护、传承具有独特的内在规律,像杂技、狮舞等项目,往往要求传承者的年龄在18岁甚至10岁以下,训练强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如何才能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前提下去推进传承,这需要做好协调。又比如文化发展往往需要较长的建设时间,无法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如何实现各层级之间制度设计的有效衔接?如何把握文化发展目标与文化建设规律之间的关系?这也需要全盘考虑、未雨绸缪。

  二是省内区域、地市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发展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省内各个区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有所不同。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以省级非遗项目为统计对象,可以发现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佛山、东莞居多;粤东地区除汕尾外,其余三市均居于全省前列;粤西地区则以湛江最多。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来看,协同化传承是题中之义。但从各地实际情况的角度看,差异化传承又是必然要求。这二者之间,需要做好平衡和统筹。

  三是粤港澳大湾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同性发展问题。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是广东的光荣使命。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重点项目过程中,广东如何以更加主动、开放的姿态联动香港、澳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同性推进,是有待深入探索的命题。

  广东高质量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路径选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强化立法工作,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体系。要对标国家现有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要重点做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充分参照已有的立法实践,结合广东实际情况,全面统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文化街区的评价标准和保护重点,努力实现对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全覆盖式法律保护。

  第二,推进联合申遗,筑牢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要充分总结以往的申遗经验,包括省内联合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申报、跨省联合申报,牢固树立开放包容的联合申遗理念。扎根南粤,整合省内相关文化资源探索“打包式申遗”;联动港澳,打捞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记忆遗产;融入全国,抓住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这一重要契机,筑牢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第三,坚持文旅融合,推动历史文化游径全面落地。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深化各类游径建设,做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历史文化游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历史文化游径的标识、细化和配套工作;贯通粤港澳三地游径,做好广东省各类历史文化游径与香港文物径、澳门历史文化游径的对接工作,夯实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基础。

  第四,注重科技赋能,激发岭南文化活力与产能。实施“文化+科技”发展战略,建设广东文物智慧安防监控系统,开创广东文物安防的“天眼时代”;以科技助力文博事业发展,借助数字沉浸技术等让文物“活”起来,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以科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激发岭南文化资源的活力和产能。

  第五,提高传播能力,构建岭南文化信息综合平台。整合广东现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影像资料、电子数据库和管理平台等,深入推进岭南文化信息综合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公开度、覆盖面,推出集成式APP或微信小程序,实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一站式呈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一站式获取信息,让岭南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深入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力量。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羊城青年学人课题“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新时代岭南文化的演进提升路径研究”(2021GZQN19)的阶段性成果]


周建增(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张求会(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2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