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 刘汉钦:激活开放动力,再造广东发展空间新优势

时间:2023-10-09 10:35:41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广东因开放而兴。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广东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以开放之势、开放之力,深化新时代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不二法门。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激活开放动力,再造发展空间新优势,通过加强对内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海上广东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激活开放动力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在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广东发展的历史底色。尤其是广州和广东,见证了500多年来中国从开放走向封闭,又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完整过程。从世界历史看,15世纪的航海大发现昭示着第一波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伴随着中国被裹挟进第一波全球化,广东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从明朝中后期到19世纪中叶,广州是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唯一稳定持续的窗口和通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恢复“五口通商”,广州和广东为全国培养了大量掌握外语和国际经贸规则的人才。17世纪到20世纪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快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时期,也是社会和政治制度深刻变革的时代,正是因为对外开放,广东才得风气之先,最早意识到需要改变、改革、革命,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掀起的民主共和革命,广东和广东人因向世界开放而走进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珠三角地区最早通过对外开放与港资合作,开展“三来一补”贸易,90年代后开始吸引全球资本,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等要素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其逻辑可简化为:全球的资本+全国的劳动力+广东的土地,形成世界工厂,制造出来的各种产品,再卖到全世界。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的国际化,开放驱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三角曾经的桑基鱼塘,化身为座座厂房和连片都市。进入新时代,历经激烈市场竞争淬炼的广东各类产业和大批企业,羽翼渐丰,练就的强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驱使它们勇敢“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说,过去,广东因开放而繁荣,由国际化而现代化;现在和未来,也必然依靠开放推动发展,依靠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但同时,新时代的开放,其内涵更为丰富:范围上,不仅要拓展对外开放,更要深化对内开放;导向上,不仅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更要促进深层次改革;目标上,不仅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上,不仅要推动与世界合作共赢,更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对广东而言,激活开放动力,带来的不仅是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物”的层面的流动,更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的衔接,以及心态、姿态、观念、理念等层面的开放。广东要落实中央的要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实施更多引领性改革,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方面采取更多创造性举措,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持续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把经济底盘筑得更厚更实、经济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激活开放动力的空间拓展与体制创新

  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更大范围的开放,首先是畅通和拓展对内开放。加强与其他区域重大战略相互衔接、协同联动,打通与周边省份的堵点卡点,助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次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开放合作持续深入发展,广东参与和融入其中,具有历史渊源深厚、产业结构互补和平台支撑较多的优势。再次是主动对接和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广东与东盟地区地缘相近,东盟地区粤籍华侨华人众多,与广东经贸和人文联络紧密。当前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广东要充分利用拓展东盟市场的历史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载体,全面拓展与东盟在贸易往来、相互投资、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空间。

  更宽领域扩大开放范围。更宽领域的开放,要全面覆盖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各环节,更要从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拓展到人才和数据领域。广东通过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塑造广东贸易的战略态势和战略优势,把广东打造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区域。外贸领域,主要是商品的“进与出”(进口与出口),目标导向是稳规模、优结构;外资领域,主要是资本的“引进来”,目标导向是稳存量、扩增量;外包领域,主要是服务的“进与出”,目标导向是提质量、增效益;外经领域,主要是资本的“走出去”,目标导向是优布局、提质量;外智领域,主要是人才的“引进来”,目标导向是拴住心、留住人。

  更深层次创新体制机制。更深层次的开放,深入参与国际经贸秩序治理,其重点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包括:一是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发挥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深化与港澳在金融、科创、人才等方面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协同。二是依托“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市场推动规则和标准的对外输出,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开展“数字+”领域的小切口、大格局创新,探索参与发达经济体市场竞争提升制度话语能力,积极测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规则,加快高标准规则吸收转换等。三是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率先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针对特定行业领域和特定群体进行开放的压力测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开放创新经验。

  更高水平提升价值地位。高水平开放,既体现在开放的生产关系层面,也体现在开放的生产力层面。一是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更好发挥对全国对内对外开放的支撑、链接、服务作用,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二是把握好利用好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强大市场优势、要素禀赋动态升级优势、综合制造优势、基础设施优势、营商环境优势,强化吸聚高水平要素资源的势能,把这些优势和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优势地位,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引领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开放安全,坚持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有机结合,把握好扩大开放的力度、速度和程度,以开放增实力防风险,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激活开放动力的主要抓手与重点任务

  加强对内开放,向国内要发展纵深。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有力支撑,要通过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压缩广东与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通过消除区际市场和行政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推进省际合作、东西部协作、援疆援藏工作,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等都市圈的联动和互动,继续推动泛珠区域通关一体化、市场共建共享和统一开放的区域市场体系打造,在服务全国发展一盘棋过程中,充分发挥广东优势,扩展市场空间。推动粤西与海南相向而行,主动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北部湾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强化湛江陆海贸易通道战略枢纽和关键节点功能。推动粤东潮州、汕头等城市与海峡西岸城市群联动发展。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向世界要发展纵深。落实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具体措施。进出口领域,尽量稳住美欧等传统发达地区市场,积极拓展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作用。吸引外资领域,瞄准制造业当家,开展链主招商、隐形冠军招商、未来产业招商、科技项目招商。服务外包领域,做优做强软件开发、信息运营维护、云计算服务等外包业务,拓展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对外投资领域,推动优势产业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拓展延伸跨国产业链协同合作,支持南沙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服务。引留人才领域,坚持引资引技引才相结合,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入出境、停居留政策,优化金融、税收、教育、医疗资源供给,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一流引智环境。

  深化粤港澳合作,向湾区要发展纵深。重点加快粤港澳服务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体系,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合作平台为载体,适时探索对金融、文化、教育、互联网等领域的开放空间进行压力测试。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争取国家出台粤港澳跨境服务贸易特别措施(负面清单),争取国家支持港澳及境外法律、会计、保险、航运等专业服务人士和机构在区内直接执业,携手港澳探索建立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粤港澳跨境双向资金池、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支持跨国企业在大湾区设立全球结算中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城乡要发展纵深。对标珠三角营商环境,完善粤东西北地区特别是县镇村层面的要素保障和消费环境。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培育壮大汕头、韶关、湛江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打造消费新增长极。开展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健全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

  建设海上广东,向海洋要发展纵深。强化海上广东与陆上广东协调联动,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优化海洋开发时序,把大海保护好利用好。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海上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聚力发展海洋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耕保障食品和能源安全的海洋基础性产业。强化涉海基础设施、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等支撑保障。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汉钦(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9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