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赵超问答《深圳特区报》:如何理解“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时间:2024-06-11 10:07:23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体:

  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接下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该如何建?怎样发挥宏观经济政策效力,助力高质量发展?本期栏目就该问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赵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教授)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目标、政策、工具、评估等方面

  主持人:在您看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赵超:一是多元的宏观经济治理目标。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更加丰富多元,在以往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基础上,将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等纳入到目标体系内,现阶段还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高社会经济韧性等作为目标,最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单一经济政策作用存在局限性,各项经济政策必须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需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推动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旨在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地发挥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提供机制保障。

  三是多样的宏观经济治理工具。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治理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发挥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探索新的基建融资工具,发行消费券,推出居民消费和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将那些在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其他政策工具明确纳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形成多样化宏观经济治理工具箱。

  四是科学的宏观经济治理评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不仅明确要“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而且强调要“健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发挥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与评估评价制度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事后对宏观政策的效果与影响进行全面科学评估,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宏观经济治理强调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具有更强的战略性

  主持人:“宏观经济治理”和“宏观调控”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

  赵超:宏观经济治理和宏观调控虽然在目标、政策、框架和方式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在侧重点上存在明显区别:

  一是治理目标更加多元化。传统宏观调控要求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及国际收支平衡多个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主要聚焦“经济增长速度”及“社会财富总量”两个方面。在新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治理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等传统宏观调控目标,还包括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等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是治理政策更具协同性。传统宏观调控更侧重于使用特定的政策工具,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宏观经济治理侧重于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治理体系,要求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强调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

  三是治理框架更加制度化。宏观调控主要是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更多关注政策工具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即时效果和对经济波动的直接干预。而宏观经济治理则强调将宏观经济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规则、程序和机制,以规范和指导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决策和行动,推动治理框架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四是治理方式更具战略性。传统宏观调控通常更强调短周期的经济管理,以调节总需求为核心,更侧重于直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总需求管理手段。新时代的宏观经济治理则是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供给与需求并重,从全局出发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更好地将经济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有效衔接,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具有更强的战略性。

  强化不同维度政策间的有效协同,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

  主持人:您认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赵超:一是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协同性。要格外重视在中长期规划的视角下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不同维度政策间的有效协同,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政策制定上需要寻求宏观经济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在政策实施上完善政策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切实防范“合成谬误”,更好地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二是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重塑宏观经济治理全过程,因此,政府要加快建立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赋能作用,实现对经济运行动态和结构变化的实时跟踪,提高经济分析、形势研判、政策模拟、效果反馈能力,全面将宏观经济进行“全息影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度。

  三是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治理评估机制。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明确评估范围,完善评估流程,科学精准评估包括非经济性政策在内的政策影响,从严从细把关各项治理政策对经济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行业和区域、就业和预期等的影响,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四是进一步衔接全球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多双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国家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衔接,提高应对复杂变局的能力,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为国际大循环提供动力,更好地畅通双循环通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2024年6月11日第A11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