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音希:宋代的文化理念与审美风尚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文艺术臻于精致、市民文化繁荣兴起、审美意趣超然放达。佑文政策的推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为宋代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有如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人文艺术臻于精致
“安史之乱”后,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一次重要转折,即由唐式风貌开始向宋型文化转向与过渡。唐朝的文化气质是外向的、张扬的,而宋代的文化气质则是内向的、收敛的。中国古代美学,到宋代也发展到一个极致,“圆、方、素、质”都走向更为单纯的境界。
山水画是宋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在宋人笔下,山水画呈现出“反”绘画的倾向,即反形式、反色彩,用一种墨色便创造出了氤氲流转、山河万千。单一用色的审美观念,体现了艺术的理念与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哲学思辨。这在表现自然又超乎自然方面达到了高峰,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符号系统与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识。这种审美范式注重客观性、全景性、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尤为强调客观描绘自然景物,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并未直白外露,推崇“无我之境”。而到北宋中期,此种审美理念又有所嬗变。
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异军突起并逐渐发展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群体。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文人画强调绘画作品应表现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性灵情感,给中国画增添了富有独特意义的内容与形式,影响极为深远。此乃“有我之境”,呈现出一种更为深沉寂静的精神世界,空白纸上墨色的堆叠,实乃内心大悲怆大喜悦的无声之景。
市民文化繁荣兴起
很多学者认为,自宋代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世史。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当时的宋代已出现新的社会因素。著名学者钱穆曾提出宋代开始了平民社会,不同于以往的贵族社会。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当属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即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由此,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回到历史现场,宋朝可以说是一个繁华富庶之地。都城汴京是继东晋、南朝各国都城建康(今南京)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百万人口大都市的相继出现,显示出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汴京的经济相当繁荣,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散贩游商不计其数。当时城镇化高达三成,制瓷、纺织、造船等制造业发达,商业和小手工业蓬勃发展,使得宋朝“以工商惠国”的政策得以稳定实行。此外,宋代都城改变了唐代坊与市的区分制度,取消了将居民区和商业行为严格划分开来的“城坊制”,使商业和居民生活融为一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同时,又废除了宵禁,饮酒宴乐、吟唱歌舞、谈文论画,昼夜不断,文化娱乐产业高度发达。庞大的人口规模、繁华的都市商业,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市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更加丰富,阶层性审美意识更加强烈。他们欣赏的是那些具有动人情节、热烈情调、更为直接的艺术形式,由此诞生了不同以往士大夫情趣的市民文化。
近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文化的世俗化与平民化,文化由贵族通向平民,艺术由殿堂走向庙堂。宋代文化艺术在臻于精致、典雅的同时,市民阶层喜闻乐见的俗文化也逐渐兴起,并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根据《东京梦华录》与《武林旧事》记载,宋人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或许正因此,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才会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审美意趣超然放达
两宋文化直至20世纪初叶都是中国的典型文化形态,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所到达的高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空前绝后的,文化的区域与层次也有了广度、深度的双重拓展。这种文化影响力的实现,得益于宋代文化理念中人文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宋代美学在趋于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成为重要的文化理念与审美风尚。
有人说,宋式美学领先世界几百年,绘画上产生了水墨的空灵韵秀,工艺上发展出了宋瓷的洁净高贵,开拓了更高意境上的玄想,让色彩褪淡、让形式解散,让形而下的器物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这正是宋代审美的动人之处,用“隐含”的方式存在,又使存在变为一种理念。
超然放达的“心闲”境界,是宋人生命体验与实践当中极为重要的理念,使其在复杂的二重性社会文化格局下,抵达内心安稳,体味生活的美好与俗常。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浓烈的激情,也不再有丰腴的造型和绚烂的色彩,而是以含蓄、淡雅、宁静,来凸显了悟、意趣、韵味、飘逸。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空白表深意——中国艺术的意境之美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GD24WH10)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5年6月23日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