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华 王浩:深刻理解和把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抓、抓什么、怎么抓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党驰而不息纠治不良作风、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对于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增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毅力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直接反映着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攻坚克难、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从延安整风运动破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到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的清醒告诫;从改革开放初期整顿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到新时代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作风积弊。
党的作风好,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作风不正,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古今中外,因为作风败坏而丢失政权的例子比比皆是,无不印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真理认识。由此可见,作风问题绝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个人私事,更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
本质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党性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作风问题与党性问题的辩证法,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党员、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要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党性问题;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抵制各种不良作风的侵蚀;要在小事小节中守住原则底线,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核心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群关系问题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科学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可以说,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方法论:以点带面、立体贯通
以点带面、立体贯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方法论,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必须把正风肃纪反腐结合起来一起抓”,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
以点带面、立体贯通,以点带面的“点”包括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少数”和纠治“四风”等,立体贯通的“体”就是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结合。以点带面是“治标”层面的精准发力,通过具体问题的突破积累量变;立体贯通则是“治本”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体制机制的系统重构促成质变。“点”的突破为“面”的拓展提供支点,“面”的深化又为“体”的巩固构筑屏障,既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倾向,又克服了“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粗放弊端,展现出我们党在自身政党治理能力上的成熟与自信。
目标论: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
良好社风民风是体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风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党的作风好,社风民风就会向上向善;反之,党的作风不正,必然对社风民风带来负面影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仅仅只是把党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改好,还要以优良的党风带动社风民风都好转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纠“四风”和树新风并举,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树立优良党风,引导社会风气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唯有始终坚持“党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则社风明”的逻辑理念,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作风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培育清朗政治生态,才能形成党心与民心同向同行、党的建设与社会进步协同共进的生动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保障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实现根本性好转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落细落小、到边到底,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确保规章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长期管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作风建设由治标向治本转变也要靠法治,善于运用法治手段纠风肃纪,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为此,要坚持常态化推进、精细化落实、长效化巩固,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体制机制,为作风建设提供根本性制度保障;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固化作风建设成效,运用法治思维健全制度体系,将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形成具有严密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的制度规范体系;要坚持抓惩治和抓责任相统一,坚持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协同发力,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锲而不舍纠治“四风”,用行动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认识论、本质论、核心论、方法论、目标论、保障论等核心要义,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项目“‘第二个结合’视阈下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GD24CX07)阶段性成果]
郑超华:广东省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王浩: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