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李昂: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

时间:2025-06-25 09:26:38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在改进作风上立新规、动真格、求实效、防反弹,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当前,以“四风”问题为代表的作风问题时有反弹,这也警示着我们,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立新规:以清晰的制度导向形塑新风正气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制定严格的举措和要求,没有规矩不行。一些党员干部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开始的,凡是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端倪,后面一般都有更严重的问题,“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就是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强化刚性约束,避免作风建设流于形式。

  抓作风建设,集中教育整顿是有必要的,但根本上还是要靠制度。面对作风建设中“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中央以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从立规矩开始,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中央八项规定及各地相继制定的改进作风的有关规定,其立规矩的指导思想就是从严要求,体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对违反规矩踩“红线”、闯“雷区”的,就是要动真格、严查处。与此同时,中央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改进作风的第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以中央八项规定为代表的一系列“规矩”,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以小切口取得了大成效。可以说,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

  动真格: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如果没有点“动真格”的精神,是无法遏制歪风、促进工作作风转变的。过去,面对“四风”问题,一些干部群众习以为常;在抓作风建设过程中,一些干部群众存在“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议论、“走着瞧”的心态。因此,共产党人对待作风问题,绝不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解决作风问题,绝不能不痛不痒、四平八稳、喊空洞口号。抓作风建设必须动真格,仔细对标对表,把规定一一落到实处,落不到实处,还不如不做。

  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一把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十分重要的尺子。党中央将作风建设摆到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下大气力惩治以“四风”问题为代表的作风问题,对“四风”问题及其各种变异表现,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高压态势,寸步不让,一抓到底。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努力,把改进作风转化为行动自觉,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堤坝。中央纪委及各地纪委及时公布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案例,持续释放警示教育震慑效应。一系列改进作风的果断举措,对“四风”问题形成了高压态势,遏制了不正之风在党内的蔓延,充分展现出“认真”的态度,说到做到,只要动真格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求实效:作风建设必须找准靶子有的放矢

  作风问题既要治标,也要治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重“形”不重“效”,把作风建设做扎实、做到位。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部分地方可能存在“包装式”落实、“标签式”落实、“割据式”落实等情况,这些“落实”不仅与作风建设求实效的要求格格不入,其本身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象体现。解决以“四风”问题为代表的作风问题,必须奔着问题去、对着根源治,既治标又治本,着力提高管党治党的精准性、实效性。

  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落实的问题,要求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务求取得实效。作风建设求实效,就要查找产生作风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与此同时,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负面清单》聚焦违规吃喝、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等“四风”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立足贴近实际,锚定务实管用,分专题逐一开列正负面清单,进行系统阐释和解析。针对掌握不够精准、容易混淆的问题,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为党员干部画清“标尺”“红线”,明确可为不可为,力求基层贯彻落实取得实效。

  防反弹: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风”问题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绝迹。现在压下去了,如果不较真,如果不防微杜渐,还是会卷土重来。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出现另类表现形态的作风问题,存在着使歪招、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因此,必须紧盯“四风”问题的新形式新动向,严肃查处,寸步不让,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

  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严”字当头整改,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目的就是为了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让全体党员认识到,“硬骨头”还在后面,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最终化风成俗。与此同时,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既要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制定就要制定好,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也要增强贯彻落实制度的执行力,真正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也是党的自我革命强大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刀刃向内革除作风积弊,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2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