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精准防控 科学应对 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时间:2020-03-31 09:50:32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0-03-30

  ◎本文责编/张蓓蕾

  2020年的这个春天,中国人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完全打乱了节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举全国之力,迅速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态势正在不断巩固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广东是全国除湖北之外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省份,面临着返工人员流入的防控压力。与此同时,目前国外不少地区的疫情形势严峻,广东跟海外联系密切,交往频繁,要特别加强对境外重点地区输入患者的管控,广东还处在与病毒传播对抗和拉锯的阶段,但综合已有的防控和当前的病发看,全省已经连续多天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为零。

  但在“少出门不集聚”和“要出门要复工”的权衡中,众多中小微企业限于自身条件,面临着开工难、复产难的诸多问题,持续的关门停业让很多服务类中小微企业“断粮断炊”。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必须尽快通过更为精准的防控,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尽快全面复工复产。为了更好地做到防控精准有序,应对科学有效,舒缓防控压力,打消复工担忧,笔者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在以下方面积极作为,主动出击,要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不断从基层探索创新的维度,服务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治理能力。

  及时全面落实信息公开

  要及时和全面落实疫情期间的信息公开制度。疫情期间,公众对各类疫情相关信息高度敏感,这些来自微信、微博和各类自媒体的信息,在当今移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环境下,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若与公众利益关联大,公众自然会高度关注,而且这些内容自身在传播过程中也会不断发酵、膨胀和扭曲。若对这些“飘忽不定”的信息采取简单的“堵”和“删”的策略,有时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激发人们“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怀疑感,甚至危害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升回应舆论关切的能力,主动、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疫情信息,以科学、权威、专业的解释和说明公开回应公众的各类疑惑。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好的特效药。你猜我疑他传,小事成大事;及时回应关切,如实说明情况,大家清楚了,自然会应对,也不会成为热点,而且会增加公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提升基层政府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广东多地主动公布确诊患者轨迹,以及相关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情况,不仅没有造成舆情事件,反而释放了公众的疑惑和恐慌,与武汉相关早期的态度和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科学精准“两不误”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重在科学和精准。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但并非不可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基本的预防和治疗准则。在当前疫情处已经处于基本控制的条件下,对各地而言,科学的策略主要在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预防输入方面,一是对于来粤的返工人员及其身体状况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其移动轨迹,重点控制来自疫情高风险区域的人员,返粤人员工作单位的属地街道和社区也要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指导或帮扶,及时制止不认可其他地区的医学健康证明和随意性封村封社区等行为,避免出现“口头上欢迎回来,行动上各种不便”的情形,争取最大程度复工复产。二是对于境外疫情重点国家或地区的入粤旅客实施14天居家或集中隔离,根据旅客目的地进行分类处理,切实有效防范疫情境外输入。内防扩散方面,必须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措施,小事不小,不可大意。例如出门佩戴口罩,杜绝大规模人员集聚,倡导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定时进行公共场所的消杀,如有类似症状或不适马上报告,等等。但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科学施策,类似封村堵路、对所有门店营业一关了之、全身喷洒消毒液等过度防疫措施,不仅没必要而且有其他更大危害,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推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及时更新风险等级,有序推进各类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强,中小微企业多,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维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但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疫情暴发以来,它们受到供需两端的严重冲击,面临的风险十分巨大。很多问卷调查都表明,目前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已经非常紧张。虽然政府和银行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舒缓措施,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要复工复产,让供应链、产业链和资金链运转起来。各地区要根据疫情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的举措,低风险地区在做好精准防控的基础上要有序推进全面复工复产,在疫情本地传播风险减弱时,适时适度推进限制性营业。特别是此次疫情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消费类服务业,必须尽快及时随着风险防控形势好转逐渐恢复经营,防控和复工都是在救命,此两者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绝不能搞“一刀切”。当前的疫情防控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不少企业因为员工无法及时返岗导致复工复产受阻,用工单位要与员工本人、属地街道做好沟通,以便员工能顺利到粤返岗。必要时,企业和属地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车辆点对点地把劳务输出地务工人员接回来。随着我们对新冠病毒及其传播规律认识的加深,以及防控和治疗效果的不断显现,民众恐慌和惧怕情绪也自然慢慢弱化,出门消费的需求会被快速释放。

  提升公众文明素养

  以“疫情教育”为契机,提升公众文明素养和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新型冠状病毒的侵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健康威胁,虽然目前尚无法确定病毒的来源,但毫无疑问它给人们上了一次教训深刻的“疫情教育课”。自然界的很多病毒比人类存在的历史更悠久,也大多能与人类平和相处,互不越界。但平衡被打破大多与人类的越轨行为有关,大自然固有的各类生物共生系统需要人类细心呵护,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伤害、不交易、不食用野生动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微观层面,具体到每个人而言,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素养和个人行为的卫生习惯,理应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比如说,在公共空间中,随地吐痰、乱扔烟蒂、大声喊叫、打喷嚏不遮掩等不文明现象,不仅不雅观,还伴随着很大的疾病传染可能。在个人行为方面,平时要注意勤洗手,保持健康的生活、工作态度,增强自身身体免疫力,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倡导带病工作,感冒发烧时主动佩戴口罩,尽可能不要感染周围人,等等。如有必要,地方政府也可通过一些强制性条例规范公民的公共文明素养。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家和广东已经陆续出台和实施相关法规,从立法层面对损害公众健康的行为惩治和处罚。

  健全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健全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在城市中心城区全面禁止活体禽畜运输、交易和现场宰杀。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与野生动物交易和宰杀有直接关联,但除了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外,禽流感等其他动物传人的传染性疾病也不时发生,SARS、MERS、猪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也多次大流行,对人类健康形成巨大威胁。病毒从宿主动物传到人身上,很大可能是因为人与动物的高频接触。中心城区人流量大,集散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特别是在人口密度大的交易市场内,活体动物的交易和宰杀不仅损害城市环境,更是众多传染性疾病的发源地。广东居民素有“食鲜”的习惯,但专业的营养科学研究证明,冷链配送与当场宰杀对保持肉类“鲜美”并无差异。活体动物在城外的养殖地附近集中检测、屠宰、加工和其他预处理,然后通过生鲜冷链配送到市区,既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动物福利,更有利于控制运输和交易过程中的多次污染与疾病传播。目前,关于禁止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已经出台并实施,但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消费引导和交易限制等方式,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的农副产品交易、采购和消费链条,精准地在源头上、在更广的范围内杜绝疫情的再次发生和扩散。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