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马俊军: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时间:2020-06-15 10:04:22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15

图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全文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总计10万余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维护人民权益迎来了一个全新时代。

  民法典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时代精神

  法典是人类法律文明的一面镜子。从世界历史看,彪炳史册的法典往往是各个民族的政治家、立法者、法律人等共同打造的鸿篇巨制,构成了各个时代人类制度文明皇冠上璀璨耀眼的明珠。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诞生于人类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特殊历史阶段,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诞生于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两部著名法典均在上述两个阶段具有典范意义。

  我国颁布的民法典,编纂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换阶段,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民法问题的新回应,是对世界既有民法典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的新突破,饱含着对世界民法发展普遍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到创见。编纂民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性工程。民法典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法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体现时代精神,在21世纪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大法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法治是治理国政的基本方式。民法典蕴含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大法,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依托,是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

  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保障善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通过确立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制度,确立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以调整各类民事关系。民法典与国家其他领域法律规范一起,支撑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基础性法律规范。编纂民法典,全面总结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民法典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新颁布的民法典植根中国大地,编纂以“保护民事主体权利”作为主线,立足社会发展热点难点,聚焦百姓身边堵点痛点,以立法回应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的权利保障书。

  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乃至世界民事立法的重大创新。此举不仅在内容上回应时代革新和百姓需求,更明确规定了人格权保护请求权和禁令制度,使人格权保护真正长出“法律的牙齿”。例如,民法典第1019条中“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的规定,积极回应了当前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如AI换脸非法侵害他人肖像权的社会现实。第1023条第二款规定了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是一大亮点。比如给《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著名美食纪录片做解说的李立宏的声纹特征具有了相应的经济价值,一旦其声音单词片段被剪辑重组应用于相应的软件或场景中,就可能给声音主体的人身权益甚至财产权益造成损害。

  此外,手机APP悄悄收集个人信息,骚扰电话令人忍无可忍……回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谓浓墨重彩,在人格权编中单独设立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再如,为了保护人们“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第1254条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由此可见,作为一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法典,民法典各编内容都几乎是为老百姓“量身定制”的,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法治保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