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许德友:融入“双循环”香港大有可为

时间:2020-10-20 09:59:36 来源:《香港商报》 【字体:

  文章来源:《香港商报》    发布时间:2020-10-15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会削弱香港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反而进一步凸显香港作为全球标杆自由港的示范作用,放大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贸易航运中心和世界航空枢纽的功能,从而为香港提振经济带来新的可能和机遇。在逆全球化回头浪冲击和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内地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摩擦和冲突,将会以更常态化的方式高频次出现,而香港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中西交融)、商业逻辑(普通法系)、国际网络(全球城市)、经济地位(金融中心)等有利条件,是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和相关地区的最佳平台。

  香港与内地深入互补

  不论是基于历史还是现实的洞察,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层面的深入互补、互动,有助于香港产业发展的丰富化、立体化,亦有利于内地对外开放和国际循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香港的制造业转移恰逢内地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制造业资本、技术和设备由香港进入内地,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由此兴起。香港是前面的“店”,负责收钱、转运、设计,并由此发展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珠三角是后面的“厂”,负责生产、加工、组装,并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厂。“前店后厂”所面对的正是全球市场,“中国制造”最早通过香港走向世界。

  此后,香港与内地经济的互补特征和互动模式不断升级和迭代,香港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是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开放地位,依然无可替代,但其自身也面临持续增长乏力、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与此同时,内地经济持续转型和升级,转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并对世界市场、专业服务产生了更多的渴求,特别是在对外投资、国际市场规则对接等领域。内地企业所需,恰是香港所能,通过“所能”满足“所需”,有助于香港充实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就业增长促进民生改善;也有助于内地通过香港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国际循环发展。

  香港应借鉴内地防疫经验

  但在当前新冠疫情全球持续蔓延的大环境下,香港要发挥自身所长、融入“双循环”,必须统筹和平衡好疫情有效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的关系。在国际交往受限、全球大循环动能减弱的约束下,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精准防控举措,尽快创造条件恢复与内地的健康互认和人员互通。作为一个国际交往中心,疫情的全球肆虐极大地冲击了香港的经济和民生,特别是跨境交流和旅游业,商业的有序复苏有赖于疫情的有效防控,而疫情的有效防控必须依靠充分的检测、及时的隔离和精准的追踪。香港理应对比世界各地的疫情控制策略和成效,学习和借鉴内地适宜的防控经验和做法,遵循科学的方法而非受困于泛政治化诉求。

  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香港的疫情形势,积极回应特区政府提出的请求和给予支持,通过派遣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来港帮助检测,短时间内大幅提升香港的病毒检测能力,顺利推动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并支援香港建设社区治疗设施和临时医院,加强特区应对日后疫情的能力。只要防控得力,疫情完全可以被控制在对经济影响最小的范围内,这是全面恢复经济的最关键一步,也是香港接下来要走出困境应尽快做到的最重要一步。

  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大湾区城市群开放发展的主引擎,更是内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界面,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更全面更深度地融入“内循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助力“外循环”,香港专业服务的优势、国际交往窗口的价值能得到更充分发挥,实现最大程度的获益。

  作者系广东行政学院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