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宋音希: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20-11-11 09:15:21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0年第22期    发布时间:2020-11-09

图片说明

宋音希(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责编/李焱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随着五中全会精神不断落实落地,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面向未来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时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伟大的实践创新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引领作用显得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更为深入地理解她、认识她、呵护她、建设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这既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绵延于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文化是以人的活动为核心的,它体现着人的思维特性,是联结人与万事万物的纽带。文化的发展,也凸显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延续与精神内核。随着国家物质文明的高速、繁荣发展,人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地深化与进步,最终必然带来整个民族文化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长期以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五中全会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了解并认识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与历史贡献,为改革发展注入一剂来自中华历史深处、来自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坚定的文化自信,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未缺席,来自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文物显现着文明碰撞的花火,来自遥远地域的文明样态给予了中华文化别样的元素与滋养,而中华文明更以它深邃悠远的精神、雅致圆融的品格影响着世界。从历史文化中了解中国,能够看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精髓所在,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路径,更能够触摸到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共同记忆—它是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延续。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好时机,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当中,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依然有着十分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我们更应该以开阔的胸襟,放眼世界,从更深更广的角度来理解中华文化深厚、悠远的内涵。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在当下,它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与根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对中国智慧的呼唤愈加强烈,文化兴则民族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需要回看历史、寻根问祖,深入学习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基因,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结合实践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在潮州、汕头,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保护好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五中全会部署为根本遵循,更为深入地理解、认识、呵护、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实践,让文物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让这些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古迹、器物重新发声,讲述属于中国的历史与故事,能够极大增进文化认同感,凝聚民族精神,催生发展力量。

  如今,博物馆已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需要将收藏、保存、研究、传播、展示、教育等功能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密切联系的整体。需突出对文物的展示、传播,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引导作用,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好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公众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新颖也十分重要,要拉进传统古老文明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关系,需要更为生动、鲜活、有趣味的表现形式来打开文物的历史,讲好文物故事,传递文化的正能量。让文物活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样态有机融入时代的文化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其间虽经历很多曲折却始终没有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与精神标识,存留着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蕴含着独特的创造性和深远的精神理念—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的实质在于引导人们认识过去、看清当下,并不断超越表象,逐渐进入本质,获得长久、持续、稳定的价值意义与智慧力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延续、传承、发扬,是人们获得共同价值心理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与根基,并由此得以塑造一种强大、持久、稳定、内生的族群认同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和战略蓝图,当前正是留住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打造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话语权,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在全球化格局中寻求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新开发和新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条件支撑,打造可持续的文化兴盛态势,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复兴和崛起提供文化推力。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