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段华明: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

时间:2021-04-06 17:08:34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以改造中国为己任,根本改变中国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创立一个崭新、合理、正义的社会”。这一初心宗旨,百年来始终不渝,感天动地。

  立党为公姓马列,全心全意为人民

  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北京)。就在这天,斯大林派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一行秘密访问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资深马列主义哲学家尤金随行。他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回国后向斯大林汇报:毛泽东的著作体现了马列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根据理论基础得出判断,领导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共产党的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始终将人民置于最重位置,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可以说,离开了为民,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一脉相承,从而使我们党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一大党,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毛泽东思想宣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理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把亿万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终于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搞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亿万人民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正在依靠人民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奇观。

  初心宗旨的理论表达: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把唯物史观系统地运用到全部活动中,形成了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初心宗旨在思想理论上的充分表达,要旨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群众立场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情感上的体现。抗战时期,太行山区大旱,当地老百姓烧香拜龙王求雨,有战士说老百姓迷信落后。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听到后召集将士开会:“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哪有子弟兵说自己母亲落后的?”他反问:“你们说实话,以前有谁在家里拜过龙王求过雨的?”朱德说从小跟着母亲拜过佛,彭德怀举手说不仅拜过龙王,也拜过灶王,大部分战士都举起了手。左权总结:“既然我们也拜过龙王求过佛,就不能说老百姓落后。那我们怎么办?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老百姓挑水抗旱。”由于军民齐努力,使得在大旱之年取得了丰收,更重要的是太行山人民认识到一个真理,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抗旱才能解决困难。左权还进一步设想将来在太行山区修水库、水利,根本改变生产条件。

  群众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成员来源于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党的成长壮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的智慧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要根据人民的实际需要和意见,不断修改我们的措施,形成一种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意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其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呼声,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作调查;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初心宗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思想之妙与情结之深,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1934年初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报告,于今依然给人启迪: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

  习近平总书记大爱无疆、心系苍生,在担当崇高使命中彰显人民情怀。他认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他深刻指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这既反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内涵,又体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意。新时代新形势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务必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办实事、解难题,在务实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想最盼的现实问题,工作成效体现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之中。

  不同历史阶段,工作的重点,代表人民利益的着力点不一样。时至今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从人民利益、人民福祉出发,谋富民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中国共产党不断追问和践行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使党的事业永葆不竭的力量和源泉,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责编∕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