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校声音

岳芳敏: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对“三重压力”

时间:2022-04-19 09:15:42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2021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万亿元,增长8.1%,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正如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实现稳增长?这需要深入分析压力的成因,进而找到应对之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从何而来

  短期来看,源于外部冲击下形成的不断加大的不确定性。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以及因此内生出的不确定性。2020年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战、阻击战前提下,我国及时作出“六稳”“六保”宏观调控政策并全力落实相关系列举措,取得了全年经济2.3%的正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迎来了经济高速复苏的良好势头,实现18.3%的增速。然而,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海运等运费成本上升,各国特别是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刺激政策下带来的通胀压力,导致大宗商品、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全球供应链断裂,外部因素导致供给冲击不断,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成本上升导致利润空间再度被挤压,一些服装类小微出口企业,去年上半年虽然订单很多,但因原材料涨价几乎是在亏本生产,不生产则可能失去订单客户,只能苦苦支撑,有些已经难以为继。同时,美国连同其盟友对华为5G芯片继续断供,与中国“脱钩”,汽车芯片供应严重不足影响到汽车生产。供给冲击下,去年下半年经济复苏支撑受影响。疫情反复下,一批零售、餐饮等服务型企业也大大受挫或停业,进而影响到就业,收入降低,导致需求收缩、预期减弱。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两年平均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9%,两年平均3.5%,远低于疫情前的8.0%增速。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一路下行,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只有4.9%、4.0%。今年年初的俄乌战争引发新一轮石油天然气涨价,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制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将影响到世界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百年变局下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剧演进,2022年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加大,制约经济复苏发展的风险在增多。

  内部来看,源于我国经济转型期效应叠加下内生出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说是一些改革不到位产生的结构性不适配内生出的不确定性。经济转型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而成的困难和挑战。为应对困难和挑战,必须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如果改革不到位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导致供给、需求和预期出现偏差。究其根源,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这集中体现了政府一些改革不到位,政府未能更好作为,未能保证资源要素配置由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不到位存在的体制短板还表现为:社会体制短板下,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到市民化问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还未完全构建起来,制约消费需求升级和有效投资需求,提振内需受阻,影响到国内大循环主体的构建。同时,养老医疗保险福利等制度性体制性差异带来的人、财、物等资源错配问题,导致要素资源价值和价格扭曲。比如每年近千万的高校毕业生(近两年均为1000万)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原因,部分没能够在适宜的岗位上创造价值;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短板下,一些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双碳”目标所需的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有待有序构建和完善。

  完善的制度体制机制及其规范化、程序化实施能够带来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减少由风险转化的成本,增强预期,大大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制度优势、制度竞争力因此形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实现稳增长

  当前,广东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1+1+9”工作部署,并加快实施2022年各项工作部署,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克难,积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基础设施、制造业、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更好地实现稳增长,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022年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目标导向下,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和工作部署时、在事中和事后监管督查时,在推动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各个领域,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政绩观,遵循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二是把握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为应对稳增长压力,当前全国各地都纷纷开动重大项目。重大项目能够成为扩内需稳增长的“压舱石”。但须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全省重点产业项目中高端引领项目不够多,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储备有待加强,等等。不能为了稳增长而盲目上项目、加大投资,更不能通过重复建设甚至“建设性破坏”等无效投资带来短期的数量和规模增长,这样将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歧路。这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符。

  在财政支持撬动重大项目投资的同时,还要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近7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五成,成为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主体的重要支撑。应更加关注解决现行体制下内生的消费需求收缩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一切生产最终是为了满足需求。同时,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经济中长期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总之,应以消费升级、有效投资、精准投资获取高质量的投资驱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三是以“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为引擎,推动广东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首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精神,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深化,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当前,应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切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助企纾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做好“六保”,才能做到“六稳”,实现稳增长。

  其次,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制度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科学应对“三重压力”。坚定不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财税金融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政府供给的制度体制机制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为抓手、为引领,推动广东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补链强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应对供给冲击,提振内需、增强预期。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8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