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委党校注重“四个优化”提升培训质效
肇庆市委党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改革目标,注重从“四个优化”着手,落实基本培训要求成效明显。
聚焦培训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架构。一是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制定基本培训方案和主体班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梳理发布《核心课程体系建设选题目录》,建立“总论+分论+特色课程(肇庆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1门党章必修课程+N类党性教育课程”立体式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聚焦现代化能力提升的履职能力课程体系。二是搭建分单元、分模块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以“必修单元+特色模块”的课程搭配谋划不同类型班次教学课程框架,在学习单元下分设各类模块,结合本地资源打造传承“铁军精神”锤炼党性教育模块、全面推进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模块等,提升培训供需适配度。三是组建复合师资体系。深度挖掘社会优质师资资源,2024年邀请领导干部66人次和外聘专家教授67人次到校授课,充实专业性、多样化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从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层面优化课程供给侧。
聚焦培训创新,优化特色品牌创建。一是建立中青班培训品牌。成立中青班培训品牌化建设专班,在中青班创新“三个首次”,即首次将范围延伸至副科级,首次实行分班制办学,首次安排联络员全程跟班管理,并开展“1+N”(党章必修课+组织生活会、异地党性教育现场教学、政治理论测试等多种模式)立体式的政治训练,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二是挖掘肇庆特色课程品牌。推动“岳山造林”等本地光荣革命传统系列课程的磨课、备课与搭配完善,形成现场感悟+理论解读+案例阐释研讨相结合的1.5天立体课程品牌。三是开发现场教学品牌。紧密结合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和干部培训需求,开展现场教学点选优提质工作,深入挖掘叶挺独立团等历史事迹的丰富内涵,串珠成链,打造具有肇庆特色的现场教学线路。四是打造特色学科品牌。扎实打造党史党建、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3个特色学科,制定特色学科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市委点课程讲题机制、教研室项目化推进机制,建立以教研室为主体、以课程为牵引、以课题为载体的教研咨深度融合全链条。
聚焦课程提质,优化准入讲台机制。一是严把课程准入。修订《新专题课试讲制度》,在新课试讲前开展集中“说课”展示,突出校学术委员会和教研室在审核新课选题、二次集中分组试讲等环节的主导审核作用,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把好课程准入关。二是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定教师集体备课实施办法,明确教研室集体备课方式、内容、次数等,每月对新专题课、重点打磨课程、课评排名靠后的课程等开展集体备课,提高课程质量。三是团队打磨出精品。以“课比天大”为共识,制定精品课系统打造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奖励方案,加大激励措施,通过校领导挂帅抓遴选磨课、组建三级打磨团队等方式打磨课程,确保推出精品。
聚焦学用结合,优化干部培训实效。一是加强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在各班次结合中央以及省、市重点工作开展分组研讨、学员论坛支部联学等活动,如邀请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团市委书记等参与中青年干部成长论坛,探索更多元的“学”“用”双师带学模式,推动学员学思用贯通。二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深挖学员富矿,2024年组织中青班、县处班等重点班次学员围绕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等市重点工作撰写决咨报告12篇,并以《党校智库专报》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报送,获领导批示10余篇次。三是健全“学前+学中+学后”全链条需求导向机制。学前收集学员“两带来”问题,组织学员围绕培训重点提出工作思考;学中开展培训问卷调查、培训效果调研座谈会等了解学员培训需求;学后到学员选派部门回访,了解学以致用情况,形成培训需求闭环。
(肇庆市委党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