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平台

回眸虎门海战

时间:2015-09-06 14:32:17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曾庆榴

  以往读广东抗战的史料,一直没怎么留意到虎门海战。

  其实,不仅是我,许多写抗战的书,都似乎把这一仗给“忽略”了。过去人们以为,抗战中由于实力有限,中国海军已被迫放弃出海作战,而将主要力量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以协助陆军和空军保卫长江沿线为己任。对此,有人揶揄中国海军此举是自动降格,将“海军”降为“江军”。甚至还有人问:“海军到哪里去了?”海军既不见了,又哪来的海上作战呢?是故,无论是民国时期所写的“海军史”、“海战史”还是新近写出的“抗战史”,多不曾对虎门海战的历史情况,给予应有的关注。

  然而,抗战初期在虎门海面上,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之间,的确发生过激烈的海上作战。

  1937年9月14日,日本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四艘,向虎门进攻。虎门要塞炮台发炮迎击,广东海军“肇和”、“海周”两舰开炮助战。虎门要塞炮击中了日舰一艘,敌舰相率外逃。虎门要塞司令陈策当日签发了两封电报致蒋介石、何应钦等:

  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军政部部长何、参谋总长程:4248密。今晨五时五十六分,敌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四艘向我虎门进攻,当即发炮迎击,肇和、海祈(周)两舰随即开炮助战,剧战至六时四十二分,我要塞炮击伤敌舰一艘,即相率向外逃,现我机追踪轰炸。炮战中,我官兵均异常奋勇沉着,详情续报。职陈策。寒辰。参。印。

  南京。委员长蒋、军政部长何、参谋总长程:1807密。寒辰参电计达。今晨剧烈炮战后,(1)各台均有损失甚微;(2)海(周)舰被中三弹,舰机损坏,死兵二名,伤数名,现已拖入威远后整理;(3)肇和无恙,仍泊沙角、威远间。职陈策。寒巳。参。印。

图片说明

“烽火南粤”诗画作品·系列二

  

        此为最早报告9.14虎门海战战况的两封电报。关于虎门海战,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后来撰有《粤海军虎门作战史实》一文,记载如下:

  自七七抗战军兴,粤军事当局奉命守土,驻粤海军将舰艇配置六门水道,择要以沉船载石,阻塞航路,以配合陆军拒敌由水道进攻。查六门水道中,虎门为广州重要门户,时要塞司令、海军中将陈策负责守此,配属轻巡洋舰“肇和”号及炮舰“海周”号巡弋于虎门至大铲一带,协同要塞作战。

  二十六年九月十四日凌晨,敌舰五艘以“夕张”轻巡洋舰为旗舰,以并列横队形向我虎门进攻。事前我已获情报,经陈司令转饬各舰与要塞炮台彻夜戒备。十四日凌晨,“海周”与“肇和”两舰奉命由大虎开出,搜索前进。其时曙光初显,航至沙角炮台正横,即发现敌舰黑影,急以信号报告要塞陈司令及“肇和”军舰。三分钟后,敌向“海周”舰发炮,我舰当即还击,“肇和”接要塞信号即加速前进,向敌舰攻击,经三次修正弹着,卒于距离一万一千米之射程将敌旗舰命中,其时双方炮战逐渐增强,我要塞炮亦加入攻击。二十分钟后,敌舰队形紊乱,判断其已开始撤退,我“肇和”舰舰长方念祖以勇敢决断下令横船,使舰首尾及傍炮一齐集中射击。总计炮战三十五分钟,敌旗舰“夕张”号被毁,逃约十海里后沉没,尚有二艘负伤,我“海周”舰舰尾中弹三枚,死士兵三名。闻敌指挥官阵亡,惟未能查出姓名。

  关于虎门海战的情况,在当时的媒体上和知情人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也有过叙述。这一仗,“我官兵均异常奋勇沉着”,并击中了日军军舰一艘(战史编纂会文称该舰已“沉没”),打退了日本海军的进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海上抗日壮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史料都有说到虎门要塞炮台加入了战斗。陈策的电报明确写到“要塞炮”发炮射击日舰的情况;军政部的文章也说:“我要塞炮也加入了攻击”。虎门海战,实际上是广东军舰与虎门要塞炮台的联合对日作战。

  我们知道,从虎门直至广州周边,有数十处鼓角相闻、守望相助的炮台,如沙角、威远、大角、浦洲、下横档、上横档、大虎、蕉门以及长洲、车歪等。这是一个历经岁月沧桑,同时也是经过了历代军事家和海防战略家们长期经营、不断改造、以镇守珠江出海口和防卫广州为重心的炮台群。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这些炮台一般都被认为是鸦片战争的遗址,其实,除了鸦片战争时期的遗存之外,还有不少是清代光绪时期陆续修建的西式海防、江防炮台,安装的是德国克虏伯炮和英国阿姆斯特朗炮。西式炮台的设计,立足于远距离打击,以在大范围内控制珠江口洋面,并能与军舰协同作战。晚清的这一海防、江防遗产,在清亡之后,为民国军政当局所接收和继承,几经风雨,故垒犹存,炮身老化,雄姿仍在。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军事当局对要塞不断做了维修、整顿和改造,结果,“各炮保存尚好,其机件亦全,故炮皆能施放”。德国专家达尔马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实优于扬子江其他各要塞之上”。1936年8月,虎门要塞直属于中央政府管辖,要塞的作战能力,更有所提升,被认为炮炮能响,虎门海面处处置于其有效射程之内。这样,到了抗战全面爆发时,虎门海军和要塞守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刻准备抗击来犯的日军。

  9·14海战爆发之前,虎门方面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故当日本军舰冒然来犯时,当即遭到了要塞炮台和兵舰的联合抗击。这就说明,在虎门海战时中方之所以能够给日本海军予重创,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古老炮台威力焕发,对我出海作战的兵舰做了有力、有效配合的结果。《民国档案》发表的文章认为:虎门海战是“抗战时我海军与日本唯一一次海上正面交锋”。

  不但有上述1937年的9·14虎门海战,在广州沦陷前一年多的时间内,在虎门海面上,还先后发生过大小数十次空中与海面的战斗。其结果,是敌舰被打退(有的被打中),日机有的被击落。直到日军1938年10月12日登陆大亚湾,绕道惠阳、博罗、增城而攻陷广州之后,虎门要塞炮台,仍然“屹立无恙”。

  前些时候,应南沙炮台管理所朋友之邀,我曾经到虎门上横档岛等处,实地考察了一些炮台的遗址。管理所的朋友说,当年如果没有这些炮台,如果不是这些炮台与兵舰联合在虎门海面上给日军予重创,如果让日本的战舰突破了虎门要塞,任其闯进珠江,那么,广州的沦陷,就可能会提早很多。这番话,让我对古老炮台的历史价值,有了新的体认。遥望伶仃,洪波涌起,感慨万端。广东海军和虎门要塞的海上抗战,是抗战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叶,它不应被遗忘,而值得后人景仰和纪念。

  ——写于2015年7月15日

  (曾庆榴,著名历史学家,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兼任广东省政协第八届和第九届委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等)

  ——转自《教研信息》2015年第8-9期

  责任编辑:王元秋  李红叶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